二十六 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庭坚词二(第2页)

这个说法其实是宋代才产生的,宋代以前儒教的代名词是“周孔之教”

“周”

,就是周武王之弟、周王朝成立的最大功臣、周成王的摄政、孔子多次梦见的周公旦。

用比较专业的说法来说,经学中的古文经学流派——与古文运动的“古文”

意思不同——就特别宣扬周公的功绩。

孔子则是学习周公,把周公的学说集大成而为经书的人。

汉代把易、书、诗、礼、春秋五种经书称作“五经”

,定位当时太学的必修课程。

孔子还有一部给弟子们讲述圣人们的政治要诀时使用的书籍——《孝经》。

圣人们把“孝”

置于德目的中心来治国。

孔子继承这种主张,并集大成而为儒教。

公元十一世纪(即宋朝)后期出现的宣扬孟子运动,表示儒教特性发生变化。

北宋时期的新法党政权继承欧阳修的理念,最终把孟子从祀到孔庙里。

王安石亲自指挥注释经书(新义),并定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

同为欧阳修的继承人,与王安石、王雱父子为首的流派(所谓新学)持对抗关系的是苏轼、苏辙兄弟的流派(后世称作“蜀学”

的)和程颢、程颐兄弟的流派(道学),他们及其追随者也著有很多经书注释。

从道学流派登场的,并且被认为是宋代思想文化史最高点的朱子学——朱熹,他彰显的就是孟子。

这不仅是道学的特征,也是宋代新兴儒教全体的特征。

儒教本质上的要素之一是祭祀。

儒教不仅作为一种儒家思想,而且能作为一种“教”

成立。

正是因为有一连串包括各种仪式和仪礼在内的祭祀活动。

儒教祭祀分为:皇家祭祀、官方祭祀、私人祭祀。

其格式按政治社会的秩序地位划分等级,才是儒教礼仪制度的重点。

有一个见于经书的词叫“淫祀”

,有时也写作“淫祠”

前者用的祭祀的“祀”

,所指的是仪礼本身,而后者是祠堂的“祠”

,所指的是祭祀的设施,但是使用区分并不严格。

这个词的历史相当悠久,先秦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到了宋代,从神的性质到祭祀的仪礼详细记载这些民间信仰的史料比以前的朝代增加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