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过苏轼、黄庭坚属于佛教临济宗中的黄龙派。
实际上,在唐代,儒、佛、道三教以并存的形式在皇朝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般认为,到了后汉,儒教的优越地位更加强固。
公认的说法是,道教团体的前奏太平道引发的黄巾之乱(184),以及由此带来的汉帝国崩溃、三国时代、南北朝时代的国土分裂、五胡十六国、六朝等短命王朝——除了晋——几百年间兴亡继起,才使得儒教的权威低下,出现了与道教、佛教三教并立的时代。
事实上,在史料中出现“儒教”
、“道教”
、“佛教”
等说法也是公元五世纪(即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教”
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宗教,含有微妙的不同。
这个“教”
,不是西方那种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为个人安身立命祈祷的对象。
相反,中国古代的这个“教”
是非常具有政治性的。
有一种研究认为,正因为“教”
是“教”
,所以必须要有君临凡界的教祖和记录其政治信条的经典。
道教为了能成为“道教”
,有必要说明神格化后的老子化身“道”
。
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向人世间提供了文本“经”
,因此,《道德经》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老子》并不是有关于处世术的书籍,而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学说。
佛经也是因为对世俗的王说最高的政治统治术——佛法,才成为“教”
。
树立起君临于此三教政治思想之上的王权地位的,是隋朝和唐朝。
在唐代,贵族官僚们的生活规范以及政治理念都是以儒教位基础的,王朝国家的统治机构也是以儒教经典《周礼》为范本设置的。
宋朝当初就以大唐帝国为模范的。
对于“教”
,当初也是一样的。
最初的太祖、太宗、真宗三代皇帝,对三教都表示关心。
当然对三教态度各有冷暖,太祖信仰佛教,真宗喜欢道教。
到了仁宗时期,通过欧阳修的努力,使情况发生了改观。
他特别尊敬韩愈,自认韩愈的继承人。
现代,我们提到儒教就会想到孔子和孟子,认为儒教也就是“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