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人与政治(第3页)

诗的尾联“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表达了孔子的“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一用世精神终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就艺术形式来看,此诗不算上乘之作,但该诗所反映出的格局和眼界却是文人不能比拟的。

王安石做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如此。

王安石的诗写得非常好,但是因为他的政治生涯比较长,又不如杜甫和苏东坡。

他辞官之后,诗的境界又高了。

苏东坡的诗虽好,但是由于宋朝整体的政治环境对文人很优待,所以境界也不如杜甫高,有些俗套。

唐朝最有名的两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不懂政治。

李白做为唐玄宗的翰林学士时常常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不甘心做一名文学侍臣。

所谓翰林学士,就是相当于单位写材料的职位。

李白在任翰林学士时,一方面觉得自己的“补天”

之才得不到赏识,另一方面又因性格傲岸,被权贵所不容,因此挂冠求去。

唐玄宗是懂政治的,知道李白并不是执政的人才,所以赐予重金让他离开。

为何说他不懂政治呢?从安史之乱,李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一事可以看出来。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母亲是郭顺妃。

永王幼年丧母,由于年纪太小,所以玄宗让还是忠王的李亨照顾他。

李亨对李璘这个异母弟很好,“夜自抱眠之”

李璘长大后,与李亨的关系也很好,可是安史之乱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

叛军占领潼关后,唐玄宗带着诸位皇子逃亡蜀中,而太子李亨则前往灵武。

抵达灵武后,李亨没有取得唐玄宗的同意,选择直接称帝。

由于路途遥远,唐玄宗对此毫不知情,他为了平叛,也下发了一系列旨意,“诏以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余如故”

于是,李璘奉命离开了成都,于三个月后抵达江陵,开始招兵买马。

即位后的唐肃宗李亨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紧张,因为江淮是唐朝赋税的来源,要想平定安史之乱,财政上全靠江淮。

万一,永王在此割据一方,那么自己的统治岂不危险?于是,唐肃宗赶紧下旨,让永王回到蜀地,去见唐玄宗,换言之就是削去永王的兵权。

不过,李璘拒绝从命,他觉得自己奉的是父皇唐玄宗之命,因此拒绝皇兄的命令。

拒绝皇帝的命令,那就是造反!

于是,李亨调兵遣将,来平定永王李璘。

当时,李白应永王之邀,就其幕府中担任江淮都督兵马从事官。

后来永王璘兵败被杀,“其党薛镠等皆伏诛”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