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枢位于核心的第十一至十四“旋臂”
区间内——实验证明,当实验体的这一部分核心受损之后,实验体的一部分记忆就会“消失”
。
这是他们从“在有限的实验体身上所做的有限的实验”
中得到的唯一的结论——现有的条件、理论水平、实践数据等都无法支撑他们对记忆中枢做更多的研究,所以,他们目前只能得到这个结论,
不过,对于这些医务工作者来说,得到这个结论已经够他们满意了——虽然他们也想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揭开记忆中枢甚至是核心的真面目。
这些医务工作者也和科学界的其他人士一样,想搞清楚记忆中枢甚至是核心的“工作原理”
,想弄明白记忆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保存的——可惜,现实并没有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这些医务工作者也知道,当务之急是弄清楚“核心分割手术”
是否可行,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几乎没有可能出成果的项目上——关于“核心分割”
的大讨论还在进行着;哲学界还在不断地提出质疑,并且在科学界的持续沉默之后显得愈发嚣张;无数的沉睡者正徘徊在彻底死亡的边缘【≤,,等待着他们的救援。
这些现实让他们实在无法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所以,很快他们就带着满肚子的疑问投入到下一个工作中去了——他们需要寻找到那个“最合适”
的“点”
。
要想“抓到”
那个“点”
,他们首先需要弄明白核心的其他功能分区——至少也要明白“核心的哪些部分是不那么重要的”
。
这比将“记忆中枢”
从众多的功能分区中找出来要难多了——首先,这些医务工作者已经确定了“手术会造成记忆丢失”
这一事实。
所以,“检索记忆”
就成了他们术后检查的第一个项目。
记忆中枢也成了第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他们可以在实验尚未开始的时候就准备一份完整的记忆备份。
然后,在手术之后后,他们就可以轻松地通过对比,判断出自己的记忆是不是依然完整了。
因为这两个原因,他们才可以相对轻松地在核心上找到记忆中枢的位置。
可是,接下来的工作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他们现在仅剩的线索就是“性格也会在手术后改变”
这一点,但是,这个线索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实验体的性格应该不会在手术后立即发生转变——即使每次手术都会影响到实验体的性格,但是因为他们每次手术都只敢从实验体的核心上“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