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大夫之争

安妥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春秋我为君最新章节!

    “既然诸君已知漕邑大夫故意借机生事,挑起争端的意图,我等却断没有再入其陷阱的道理,不如此事就此做罢吧,无论谁是谁非都不要再追究了。”有士人如此提议道。

    原本卫乃大国,曹乃小国,在爵位上也是,卫侯曹伯,所以曹卫交通,诸侯往来,向来都是曹君对卫君执礼甚恭。但如今一切情势都反过来了,曹君报紧齐侯大腿耀武扬威,而卫君有国难回,居于曹地,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变化,也让两边的臣子各自变幻了态度,漕邑大夫都欺压但卫侯身上来了,卫国还要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是啊,漕邑忧我亦在情理之中,如今正该约束民众,不能再给他借口来驱赶我们了。再说此次我们各家说来也没多少损失,最多不过失了几个干活的农夫罢了,也算不得什么事。”又有卫国士人如此人附和道,算清得失,也觉得不算什么。

    众人纷纷发言,众口铄金下连主坐上的国君也听得连连点头,似乎有了息事宁人,暂且吃了这个哑巴亏的打算,一切以待将来吧。

    “那营中闹事的几百人怎么办,如此喧闹不停也不是办法?”又有人提出这个隐患。

    “反了他们,为了我卫国的利益,个人的些许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先好言相劝,不行,就派兵镇压吧。”说话这位上士倒是一副威武雄壮的样子,看样子也是领兵之人,乃是大夫孙纥。

    卢布端坐于席,听着议事厅中卫国士大夫们的一派妥协退让之声,甚至要反过来对付自己此番遭难的子民,实在有些听不下去,愤而起身,怒道:

    “这话是何道理,我卫国民众何辜,先有漕邑之难,其冤尚不得彰,如今诸君不能为其做主,却又要受尔等责难镇压,如此御民,岂不令人心寒。”

    这话说得是义愤填膺,在旁来看来,却是这卢布,难道魔怔了不成,怎么见人就咬。因为卢布刚刚出言所怼之人,这孙纥大夫,乃是与他同派之人,同是亲国君的大夫,他如此这般岂不是另亲者痛仇者快之举。

    说来,卫国的卿族中,孙家和宁家向来亲厚,毕竟两家同出自卫武公(字惠孙)之后,都是姬姓公族变的卿族,宁氏以邑为氏,而孙氏则以字为氏。自武公后,如今宁家传至宁速已是五世,而孙家至孙纥已是六世,所以私下里孙纥还得称呼宁速一声族叔。

    “卢士何意,莫非真要为你那军中六名步徙而置我卫国社稷于不顾,往日你放纵那些家属喧闹之事,你以为当真无人知晓吗?”既然卢布当庭如此不留情面,孙纥毕竟身为一国大夫的身份,岂会怕他,当即也在国君面前怼了回去。

    上大夫宁速见二人如此,微微皱眉,却也未曾多言,心里埋怨卢布不知分寸,也怨孙纥过于计较,二人都难托大事。

    卢布却毫不退缩,反讥道:“君生的倒是体貌雄壮,看来也是领兵之人,奈何只知内战而怯于外战,今日方知卫国为何有这倾覆之祸。诸君如此惧战,而那狄人凶残十倍不止,它日又可敢领兵从狄人手中收回故土。”

    “齐子聒噪!”

    又有一人跳出来呵斥他,“我父,卫之大将孔婴齐,曾为先君后军主帅。随君出征,战没于荧泽,兵败被杀,为国捐躯,可算是外战而死,你可知又有多少士大夫之家在此战中失了丈夫儿子。我敢说卫国敢战之士不比齐国要少,但如今我国疲弊,百废待兴,诸君谨慎些自有道理,何能轻言战事。徒惹争端,又有何意义,卢士还有齐国之家,我等再败,又有何地可去?”

    这说话之人乃是已故的卫国后军将,大夫孔婴齐的儿子孔达,同样姬姓公族之后,同样的子承父爵,国君继位后以父亲战没之功,被封为大夫。如今乃是公子姬辟疆一派,手下收拢了些残兵,在如今缺兵少将的卫国,算是颇有实力,他也不同意启战事。理由也简单,如今借居漕邑,若起战事,再有一败,这流亡的卫国朝廷离了曹国又有何地可安身呢。

    好嘛,如今国君和公子的两派人马皆有人跳出来驳斥了卢布,真正的两边都不讨好。

    卢布则言:“孔婴齐大夫没于军阵,小子亦是钦佩不已。大夫若问意义吗,前番先君和孔婴齐大夫之外战,为的是护土,如今要与漕邑外战,为的是护民。护土护民在卢某看来,两者同样重要。

    且漕邑大夫赶客之意甚明,即便当做不知拖延下去,又能抵得多久。”

    只是终究卢布一人之说有些位卑言轻,其余士大夫们中多是不同意的,就连私交甚好的弘毅大夫也是犹豫,此刻端坐于自己的位置上,不发一言。这群士大夫们还是更倾向于对外妥协对内安抚,甚至镇压的意见。

    他们的理由是准备还不充分,但你要问何时能准备好去复兴卫国,他们又说不清。

    礼孔大夫见场中卢布陷于孤立无援之境,心中窃喜,更是借机生事起身对着国君姬申说道:“国君容禀,既然士大夫们有了公议,不如就先行这‘和漕抚内’之策。而卢士又素有高义之名,在外营之中声望鼎盛,不如这安抚镇压之事就交给他去办吧,相信定能让人满意。”

    闻言,其余大夫也一并点头,以在外营中的声望而言,这镇抚之事卢布确实是最合适的。

    卢布听了心中却是叫苦不迭,自己好不容易积累起一些声望,若真接下这事,岂不是要前功尽弃。

    他又抬头去瞧国君,见国君果然有所意动,嘴角微动,似乎就要颁下旨意。卢布心中甚急,急忙出列奏道:“国君,臣下愿帅本部人马出战漕邑,让世人也知我卫国亦有壮士。”

    卫国士大夫们对着卢布一口一个“齐国小子”,卢布自己却总是口称“我卫国”,毕竟在他国为臣,总有些别样顾虑,不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能轻易融入进去的。

    谁想此时公子辟疆却站出来劝说国君道:“若是一味退让,只怕日后那漕邑众人见我等卫人软弱可欺,会更加得寸进尺。今掠我数百人,明又掠我数百人,我国如今地步又能经得起漕邑几次掠夺呢。

    而且如今我国势弱,则更应示强于外,敢问国君,今年国君又收到了多少诸侯送的正朔佳礼呢,我于营中所见往来的使节不过二三人罢了。诸侯各国如此轻我,正该演武示强一番。

    若要用武,选狄人太强,败则倾覆之祸;而盗匪太弱,胜又不足喜,漕邑大夫却是最好的对手。”

    公子辟疆丝毫不提卢布,却是中正为国之言,如此一说,亲近于他的众大夫们亦改了言辞,纷纷称是,而那几个先前言辞激烈反对的,此时抹不开颜面,但也都明智地选择了闭口不言。

    上大夫石祁子聆听了许久,此刻也不再沉默,出言道:“大打固不可,国力不许;退让亦不可,为人所轻。不如二策取其中,不可国战但可做大夫之争。”

    众大夫闻其言,便知晓了他的打算:打还是要打,但是要控制其规模。不可成为曹卫两国间的国战,若是国战,以卫国如今的衰弱军力,战则必败,所以只能是大夫之争。

    大夫作为封君,有自己的领地、臣民和军队,故而相互间也会有领土、仇怨等各种争端,大夫间的战争虽然不多,但历来也不是没有。其规模对于现在的卫国来说却是正好,几十乘战车、千人左右的战事,以卫国如今的情况也能勉强应付。

    众人又是反复计议多时,终究公子辟疆一派的人多些,口舌之争更有利,而且这折中之策确有可取之处,最后便慢慢形成了卫国君臣共同的决议。宁速大夫最后也同意了此策,以卫国如今的状况,只有合作才能让它有发展恢复的可能,这是两派人达成的共识。

    如此,国君一锤定音:“好,此事便算仪定了。既然卢士请战,那便算上你一份,只是还需一位大夫出面,地位与漕邑大夫旗鼓相当,才算大夫之争。

    不如就由弘毅大夫出面吧,你二人向来亲善,想必合作起来更加方便。另外各家大夫再援助他二人一些兵马,毕竟此战关乎我卫国的国本,还请诸位放下间隙,尽心出力,为我卫国赢回一些时间。”

    国君从座位上起身,对着众士大夫们抱拳行了庄重一礼。

    众士大夫见此也纷纷离开座位,对着国君郑重回礼:国君圣明,吾等世受卫国国恩,愿为卫国效死。

    如此,以弘毅大夫为主将,统帅战车,卢布为副将,统帅步徙,又有各士大夫之家援助了些兵马,于是继卫懿公大败失国后,如今一支新的卫国军队正得以渐渐重新组建起来。

    看着慢慢成形的军队,虽然只有战车三十乘,步徙千余人,但是无论国君还是士大夫们见了却都是激动不已,几次三番前来探望。毕竟这是真正属于卫国的军队,一兵一卒、一马一车都是各家抠搜家底资助出来的,承担着卫国复兴的重任。

    虽然无论装备还是人员上都比不上在旁边驻守的三千齐国军队,但是卫国的自己的子弟兵看着就是格外亲切,哪里都好。

    对卫国来说,虽然打着大夫之争的名头,但是内里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国本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