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出奔谋划

安妥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春秋我为君最新章节!

    说来卢布、高阳二人如今虽然不是同一家族,但高卢两族血缘不远自然亲密,两族子孙也是来往繁多。

    更何况他们的高祖父高傒跟他的祖先姜太公一样都是长寿之人,如今仍在人世。虽70来岁却仍在为齐国出谋划策,位列上卿之位,尤在管仲之上。

    五代同堂依古人的寿命,在这时可是极为少见,也只有如高傒这般高寿之人才能有此福气。春秋时代,士人大多十四岁成年加冠,十六七岁为人父母比比皆是,70来岁的“高子”高傒膝下早已是玄孙满堂,甚至有不少都已成年,卢布和高阳就是,如今都是一十六岁。

    不过虽然高傒如今是齐国上卿,虽然二人乃是其后代玄孙,不过家族中各房的嫡长子们尚且都在求着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自然这上百名玄孙辈的次子庶子们他是管不过来的。甚至卢布、高阳等人想见高傒一面也是很难,更别说刻意亲近了。

    “太公后裔,高子玄孙”,听来好大的名头,实际在齐国国内这样的人可真不少。因为多,它自然也就贬值了。

    高阳终究没把后面的话说出口,他也知道,求家族出力,以他们这样的身份怕是不够,故而又重回开头的话题:“你想好了吗?此非小事,有什么思量让你非去卫国不可吗?”

    卢布嘻嘻一笑,心中思忖:“如今这个时代,地广人稀,许多地方还都是荒无人烟的野地。不时有猛兽和野人出没,这高阳从脑中的记忆了解身手不错,不如用言语赚了他去,二人结伴上路也少些危险。”

    心思数动,卢布最终还是将他内心的打算对高阳坦露一些:

    “如今卫国是遭了兵灾了不假,但我听闻我们的国君已联合宋、曹二国一同出兵救援了。以我们齐国兵威之盛,相信用不了多久狄人就会被赶出卫国。

    若赶得上此事,我们或许还能立下些许功劳,封爵赏邑;若赶不上也没关系,卫国经过此难,士大夫十不存一,正是用人之际。

    我于齐国乃沧海中一粟,齐国贤臣良将何其多也,有没有我都影响不了什么;但于卫国,却是雪中送炭,我等说来也是齐国名门之后,一去投奔相信马上就能见用,此其一也。”

    “然也。”高阳点头应是,若有齐国出马,相信卫国复国有望,作为齐人他对这个是有信心的。

    “其二,卫国尽失其地,即便之后狄人退去,未来国内也将是盗贼蜂起、流民作乱的局势。我等若得能见用,或是复土或是剿匪,功绩无忧也,此乃晋升之阶也。”

    “此言有理。”高阳连连称是:

    “有见用之机,又有晋升之阶,如此说来这卫国确实是想要建功立业一等一的好去处。”

    高阳听了卢布的打算也是频频点头,士人子弟出身,谁不想建功立业,让家族的家名上添上自家光辉的一笔。甚至,谁不想后世自己的子孙能以自己为氏,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支,这更是莫大的荣耀。

    卢布继续说道:“再者,卫境毕竟距齐不远,往来交通方便,两国话语也是大同小异,我等外来之人融入进去也快些。”

    卢布侃侃而谈,见高阳被自己说得有些意动,又继续言语追击道:“阿阳不若与我同去,共求功名可好,也好过在此操劳一生,生下儿女也要成为兄长们的奴仆。”

    庶子嘛,若嫡长子继承的城邑不错,两人关系也好,那能轻松些,成为兄长的臣子,低头做小,也可安享一生。若是兄长不善,那庶子的日子就难过了,比奴仆还不如。

    “好是好,不过阿布容我思虑几日再给答复。”高阳毕竟初闻此谋划,不能立下决断,许多细节需要回家细细思量。

    “也可,只是尽量快些,最多三日。如今都入了秋了,若再过些日子天气更冷,恐下起雪来倒时道路不便,因此我计划出发就在这几日。”卢布不免催促,他可不想蹉跎了岁月只能等下一个机会。

    卢布选择卫国,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段历史。

    卫国最后还是在齐国的帮助下复了国的,又经过十数年发展,有明君当政,将国土面积收回了大半,算是短暂的中兴,缓了过来。

    而且史料记载,秦始皇一统天下,卫国反倒是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可能是因为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又或者是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顾及故人情面的缘故。故而直到秦二世时,才将卫君贬为庶人。

    “善,三日后,我们仍约在此地。”两人兴致勃勃地约定道。

    如此又是三日,高阳果然来了,而且不止他一人。作为高氏家族庶子们的孩子头,他将卢布的谋划一说,竟有三名族弟愿意跟随他去卫国,毕竟谁人不想成为“士”人阶级呢。

    “这是高山、高镐”,高阳介绍起身边之人。

    高山人如其名长得高大,在此缺衣少食的时代算是少见,高镐看打扮虽已成年但人却生的瘦小,跟个竹竿似的。

    “还有高止。”说到最后一人他面有愧色,因为这最后一人忒小了些,如今还未加冠,才十二岁。

    “这······”卢布无语,怎么还带个拖油瓶,他们这是去投奔卫君,是去打仗啊。即使不打狄人,剿灭盗匪是肯定免不了,这半大小子能帮上什么忙。

    “我也不想带他,只是无意间被他听到了,他说如果不带他,他就将我们的计划告诉家族长辈,让我们一个也走不了。”高阳无奈摊手说道,意思是没办法,哥被抓住把柄了。

    卢布的出奔计划是得到父母支持的,甚至因为担心路途不靖还为他选了两个随从,又给了些钱币和足够的干粮。而高氏几人明显是偷跑出来的,还谋事不密地被个半大小子给威胁了。

    “不怪阳哥,是我硬要他带上我的。我高止虽然现在还未加冠,但未来也是要做大夫的人,故不愿在家学农。”高止对着卢布大声说道,这还是个倔强的小子,至少是有些志气的。

    “好,既然如此,希望你别拖累我们。若不然,不比家中,说不得只能······”卢布抬手将手中的青铜戈一亮相,枪尾往地上一跺,戈头锋芒闪烁,透露出着些许寒意。

    众人凛然,家中虽非嫡长子,毕竟多少还有长辈些许爱护,同辈间也还过得去。而战场上不一样,拖累袍泽兄弟的人只能一个下场--死。这让众人一下子心中明白过来,此去终究不是从前兄弟间的游戏,而是会死人的。

    见气氛凝重,高阳只得出来插嘴道:“阿布,好戈啊,果然是叔父花了大价钱的。只是如今除了你,我们众人都无兵甲,这却如何是好?”

    高氏众人闻言羡慕地看着卢布手中的长戈和身上的皮甲,不用说看这质量应该值不少布刀。

    此时,铜币的使用逐渐代替贝币,才刚刚在各国间流通兴旺起来,使用的还是称重货币。那些铜币还没推广普及的地方,则大多使用的是青铜块称量支付的交易方式。人们随身携带一些大小不一的青铜块,这些青铜块就是货币。

    毕竟青铜在这个时代是绝对的硬通货,铸造刀兵、礼器都缺不了它,而产量又很有限。就跟后世王朝早期的银子一样,也采用过称量的交易方式。比如这顿饭花了多少钱,客人会拿出一块银子,让店家绞下一点,称量出合适的重量来支付。此时,铜快在偏远地区也是如此支付。

    而在中原相对发达地区,各国则铸造了一些相对规则的铜币,比如齐国的刀币,比如郑国的布币。布币,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从鎛得音称布,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

    所以卢布“的布”这个名字在此时可不土,是有钱的意思,暗含了父母希望他一世衣食无忧的含义。

    不用说,“镐、山、阳、止”他们四人作为家中庶子平日里自然是没有多余钱财的,更不用说花大价钱去买兵甲了。

    卢布思考着,将《春秋·左传》的最近几年的内容在脑海中尽量一一回想,思考着有什么办法能快速赚钱买兵甲。

    有了,卢布想到一个方法,虽然不能快速赚钱,但能快速解决兵甲问题。

    “落武者狩!”

    注:

    ①布币:中国东周时期的青铜铲形货币。春秋中晚期开始出现,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从鎛得音称布;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

    上面常铸有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铢)”等币值单位。把钱币作成鎛形,说明这一地区曾以此种农具作为交换媒介。后王莽复古,一度重造布币。

    另外写小说毕竟不是考古,很多春秋时期的争论因年代久远也没有公论,各国经济政治也自成体系。所以根据不完全的参考资料简单作下规定:

    货币中原地区各国以布币为主,齐燕等地以刀币为主,楚等以铜贝为主,各国也可青铜块称量支付。

    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购买力为:一刀币(一两)=130斤黍(约1石)=10斤盐。(《中国货币史》)

    以下为作者简单参考后规定:一个奴隶为5斤铜=80刀币=80石黍

    一匹马=5个奴隶=400刀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