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小胡的高光时刻(中)

冷月破刀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枭雄之明末争霸最新章节!

    胡新明没有干涉屋顶上蒙古亲兵,之前就有过命令,随意射之。

    相处这么多天后,胡新明已经非常了解蒙古骑兵尤其是达阳手下亲兵的射术是何等的恐怖了,就算是自己,如果没有身披重甲,也不会想要靠近这些蒙古亲兵50步以内。

    而且胡新明还发现这些蒙古亲兵由于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肉类,其夜间视力丝毫不逊色于穿越三人组,就是不知道苏木沁板申的百姓中有没有夜盲症的。

    想到这里,胡新明扭头问身边一个紧张的有些发抖的农民:“你们晚上能看清吗?”

    那个年轻人对这个问题有些摸不着头脑,“能看清,听老人说刚来的时候有晚上看不见的,吃过几顿羊肉就好了。”

    “哦,”胡新明猛的一拍脑袋,既然他们能看清,外边那些白莲教徒也一定能看清,万一箭矢射进来,自己和蒙古亲兵都身着加强了皮甲的铁网甲,可身边这20个长枪农民却只穿着破旧夹袄,这防护力怎么行?

    胡新明马上叫过一个守卫前院的蒙古亲兵,让他带着三个长枪农民去客厅里搬二十件铁网甲过来。

    这些铁网甲是郭四端私藏的,与其说是铁网甲,还不如说是铁环制成的坎肩。不过比农民现在穿的夹袄要强出太多了。

    铁网甲搬来后,胡新明马上指挥着农民手忙脚乱的穿上,这样一来,虽然头部、双臂和下肢还是没防护,但躯干部总算是有了些许防护,起码不会被一箭穿心。

    就这一会儿的功夫,屋顶上的蒙古亲兵已经射出了至少八箭,箭箭无落空!

    只不过区区四五十箭不可能完全压制狂热的教徒,他们一拥而上,不仅是要抢出郭四端等人,还要趁机哄抢粮食和金银。

    毕竟现在苏木沁板申内的蒙古兵数量有限,街上往来的巡逻队每队也不过10骑左右,只要趁着黑夜把东西抢回家,就能闷声发大财,难不成蒙古人还能把全板申的百姓都屠了?

    胡新明完全不理会墙外中箭者的惨叫声和时不时飞入院中的箭矢,到是两名蒙古亲兵神情紧张的拿着小圆盾护在胡新明左右,这要是在自己二人眼前让流矢胡安答射中了,那自己二人也就不要活着了。

    检查了所有长枪农民的铁网甲后,胡新明从蒙古亲兵手中接过长枪,扫了一眼众人,“各位,不管你们之前是干什么的,现在站在我身边的就是我的兄弟,只要你们信任我,我就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我们只需要顶住片刻,援兵就能到。”

    “我们相信你,胡大人。”有人带头喊了起来,众人齐声咐和起来。

    当然,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胡新明的左手举起了一块银锭,一块足有三两重的银锭!

    “列队!”胡新明用手中的长枪当教鞭,把毫无阵战经验的20名长枪农民以五人一伍分成四组,在胡宅前院排出一个半圆形,两名蒙古亲兵手持刀盾在后押阵,三名蒙古亲兵则手持弓箭守在客厅前的台阶上,胡新明自己则位于半圆形枪阵的中央。

    “记住了,平时你们怎么用草叉去叉草,现在就怎么用长枪去叉!”胡新明用自己平静的声音鼓励着这些农民的士气。

    胡宅外面的喊杀和“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狂热叫喊声越来越近,落入院中的箭矢也越来越多,见多识广的蒙古亲兵对此毫不在意。但那20名长枪农民就显得有些慌乱了。

    胡新明看在眼中,自有办法。他手中长枪指着大门说道:“我已命人将院门封死,白莲教徒没有攻城器械,不能破门而入。”说着,长枪又一指院墙,“郭宅墙高,他们也只能搭梯子翻墙进来,每次至多不过十余人,咱们人多,以人多击人少,自然能大获全胜!”

    众人随着他的长枪看向院门,又看向院墙。

    就如胡新明所说,郭宅的大门是带有铜钉的硬木门,本就坚实,还插上了一根粗大的门栓,胡新明在入夜前又安排人用五根同样粗大的顶门杠将其顶实,除非白莲教徒用攻城锤多次撞击,否则不可能破门而入。

    不过想在屋顶蒙古射手的箭雨下推着攻城锤撞门,完全是自寻死路。更何况,短时间内这些狂热的白莲教徒是不可能弄到攻城锤或是类似的东西,所以他们最有可能就是搭梯子翻墙进来。

    不过,郭宅的院墙高达一丈,不借助梯子同样是很难翻越的,而且在翻墙过程中,这些白莲教徒同样会成为屋顶蒙古亲兵的箭靶,就算不被射中,一架梯子最多也只能翻进一人,非常便于自己一方各个击破。

    这就给了长枪农民足够的信心。

    事实证明,胡新明的估计是正确的。

    很快就有梯子搭在了墙上,然而只要有人敢露头,就会被屋顶上的蒙古射手一箭毙命,在数人被射死后,墙外的白莲教徒们的士气马上一落千丈。

    就在胡新明稍松一口气之时,后院忽的传来示警的号角声,从号声来看,是有敌人侵入了后院。

    屋顶上蒙古射手的注意力同时也被后院发生的意外所吸引,一时间,再没有一支箭射向前院。

    墙外的白莲教徒等的就是这个时机,院墙上同时出现了十架梯子,十名口含短刀的白莲教徒飞快的爬过梯子,跃入院中。

    “前进三步!”胡新明手中长枪往前一指,四队枪阵同时往前走了三步,虽然远远谈不上整齐划一,但也没有出现太大的空隙。

    面对着长达一丈三四尺的长枪,进来的白莲教徒明显有些犹疑,为了便于爬梯子,他们手中只有二尺出头的短刀,短刀破长枪?纯属是找死啊。

    不等这十名白莲教徒有所动作,台阶上的三名蒙古亲兵手中的顽羊角弓就开始发威了,弓弦响处,三名教徒应声而倒!

    “快去开门!”这时一个头目模样的人正好从梯子上露出头来,他立即就给不知所措的七名教徒下了可说最为明智的命令。

    只不过,他是用生命来发号施令的,不等话音落地,一支梅针箭就贯穿了他的头颅,把他连人带梯都射倒于墙外。

    七名教徒这时也反应过来,只要打开大门,就能把院外的教徒放进来,上百人围攻这几个蒙古人自然是小菜一碟。他们齐发一声喊,扭头疯狂扑向郭宅院门。

    台阶上的三名蒙古亲兵也发现了他们的企图,连连发箭,将七人全部射倒。

    可如此一来,就没法再阻止白莲教徒攀爬梯子进入院内,片刻之后,院中竟然翻进来十余名白莲教徒,他们全都疯狂的扑向大门,企图打开院门。

    “你们原地不要动,只要有人靠近就用枪刺击就行了!”胡新明看到已经有一根顶门杠被这些狂热的教徒搬开,知道不能继续放任不管了,可指望这未经任何战阵的20名长枪农民是没一点可能的,那么一切就要靠自己了。在抛下一句话后,胡新明手持长枪,大步前出!

    一边快步向前,一边对着台阶上的蒙古亲兵大声下令:“射墙头!”

    胡新明的大声命令马上吸来了院中白莲教徒们的注意力,马上就有四人转身围了上来。

    胡新明没有任何犹豫,停步,凝神,双手持枪,一个垫步突刺,手中长枪直点四人中冲的最前之人。

    那人万万没想到,自己和对方的距离足有二丈有余,这长枪怎么说到就到了眼前?手中短刀刚想格挡,咽喉就被一个冰凉的钢铁枪尖贯入,硕大的枪尖把他的惨嚎都堵在喉咙中,随着枪尖的撤出,他的生命和鲜血也一并喷涌而出。

    一击得手后的胡新明收枪后马上再次出枪,一记凶狠的突刺扎中了另一人的大腿,让后者扔刀抱腿满地打滚。

    剩下二人马上就停步不前了,眼前这个瘦弱的年轻人手中的长枪怎么会如此犀利,转瞬之间就刺倒二人。

    胡新明没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再次垫步上前,这次却是虚晃一枪,长枪看似刺向右侧之人,实则双臂较力,长枪划出个弧线,狠抽在左侧之人的脸上。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其眼球击出眼眶,一声没吭就倒地而亡。

    “魔鬼啊!”剩下一人彻底被吓破了胆子,扔刀就跑向大门处,结果被从大门边的同伙一刀劈死。

    不过他恐惧的惨嚎吸引了正在企图搬开顶门杠的白莲教徒们的注意力,八人齐齐转头看向胡新明,其中一个小头目模样的人手中短刀一指:“他是带头的,上!”

    八对一,我就不信砍不死你了!

    八对一又如何?胡新明平静的看着冲向自己的这八人,他们都是农民打扮,双目赤红,可手中拿的却只是一口二尺余长的短刀,想要贴近自己肉搏,不付出点代价可不行。

    小胡脚下变进为退,连退三步后马上踏前一大步,突刺!

    冲的最快的一人,胸口中枪倒地!

    小胡再退三步,再次垫步前出,却不是突刺而是一枪杆抽在一人小腿之上,后者立时抱着骨折的小腿惨叫倒地。

    又退三步,六人已经散成半圆形围了上来,只是慑于小胡迅如闪电的突刺而不敢轻易进入其一丈三尺范围内。

    就在此时,胡新明大喝一声:“前进三步!刺!”

    一直原地不动的20名长枪农民闻声而动,之前这位胡大人精湛的枪术已经让他们的士气大为振奋。

    在胡大人的枪下,这些平时看着悍勇无畏的狂热教徒竟然没有一招之敌,原来这些家伙们这么弱啊。

    带着这样的想法,四组枪阵刺出了他们生平的第一击!

    毫无章法,和胡新明想的完全一样。倒也正常,毕竟只是用过草叉的农民而已。

    白莲教徒们却发出了阵阵惨叫声,之前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胡新明吸引,都在紧张的防备小胡的突刺,根本没有注意到刺来的20支长枪。

    这些长枪确实也刺的高低不等,却意外的带来了不错的效果。白莲教徒手中的短刀虽格挡开了一二个枪尖,却被剩下几个枪尖戳中身体的不同部位。

    可以说一击之下,白莲教徒几乎全部挂彩。

    “前进一步,刺!”胡新明不给当面之敌任何反应的时间,再次下令。

    一击得手的长枪农民士气更加高涨,其中一人吼出了日后让无数敌人为之胆寒的著名战吼:“一两!杀!”

    对啊,所有的长枪农民都想到了胡大人的承诺,杀一人银一两!

    随着“一两!杀!”的再次响起,长枪枪尖贯入了白莲教徒们的肉体,瞬间就送他们回到了无生老母的怀抱。

    四死二重伤。这就是刚跳入院中的白莲教徒看到的血腥场面,而更让他们恐惧的是,那些手持长枪的农民看向他们的眼神就像看到了一块块行走的银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