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盖房

蒋文渊陆玉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天降团宠太子又提剑砍我桃花了最新章节!

    蒋禹清听说要盖新房,漂亮的大眼睛弯成了小月牙。

    怕家中的银钱不够,赶忙从灵境中拽出朵碗口大小的灵芝塞给老胡氏。喜的老胡氏搂着她好一顿亲。

    盖吧,盖吧,最好盖大点。我也想要一个单独的房间。

    事情定下,蒋家马不停蹄的找工程队,买材料做家具。忙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当然这些都跟蒋禹清没多大的关系。奶团子该吃吃该睡睡。偶尔有外人见了她也会喊声“小小姐”。

    自打中举后,蒋文渊回村只要出去,哪怕是里正见了都要恭恭敬敬的尊称一声“蒋老爷或是蒋举人”。

    便是蒋老头和老胡氏在村里行走,也再没人敢随意喊“蒋老头”或是“胡婆子”。

    恭敬些的称一声“老太爷”或是“老夫人”。最不济的也会喊一声“蒋家老哥哥”“蒋家老嫂子”。

    总而言之,只要是蒋家的人出去,便没有敢看低的。

    村里嫁出去的姑娘,但凡说一声娘家西是津渡的,旁人都要高看一眼。

    不过蒋文渊自己并没有因此就自满。

    经过这次考试,他更加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与旁人的差距,只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加倍努力才行。

    因而在家里待了两天后,便又别了妻女回了县学,一心准备来年的春闱。

    县学的山长见他如此努力,不骄不躁,十分欣慰。

    蒋家人怕他太过刻苦,熬坏了身子骨,商量过后,买了个机灵的十七岁大小伙子,唤作阿平的,送去给他当小厮,以便就近照顾他的起居。

    蒋文渊虽有些无奈,却也知道是家里人的好意。

    而且很快他便体会到有小厮好处来。至少他每天不用再操心洗衣买饭这类的琐事,能省下很多时间。

    天气越发的寒冷。

    腊月初,蒋家的大宅子也正式完工入住。

    青砖黛瓦,宽敞明亮的三进大宅成了西津渡的头一份,着实叫人眼热。然而也只能是眼热,谁让人家里出了个举人呢。

    腊月快过半的时候,终于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很可能只是今冬唯一的一场雪。虽只有薄薄的一层,却也着实让人欢喜坏了。

    南方的气候温润暖和,雪在南方着实是个稀罕物。

    已经九个月大的蒋禹清小宝宝,越发的长得玉雪可爱。又因为穿的多,活像个胖乎乎的糯米团子。

    这只胖团子还不会走路,爬得倒是利索。晚上脱了厚厚的衣服,在床上扶着床栏还能稳稳的站一阵子。

    然而,每当她想挪动脚步,走上一走的时候,小短腿都极不给面子的让她跌一屁股。

    她也不气馁,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越挫越勇。

    每当这时候,陆氏总会乐呵呵看着小女儿摔个四脚朝天,再爬起来,再走,再摔,再爬起来。

    偶尔,还会在女儿摔得四脚朝天时,轻轻的戳戳她软乎乎的小肚子,或者是挠挠她的胖脚丫,并为此乐此不疲。甚至把这当作趣事,写进给丈夫的信里。

    好在,糯米团子内里有着极成熟强大的灵魂。一面鄙视自家娘亲的恶趣味,一面继续为早日独立行走的大业努力不懈。

    南方的年,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

    灶年前一天,学堂便放了寒假。蒋文渊也从县学回来了。

    腊月二十四,扫屋过灶年。

    蒋家的房子和家具都是全新的,并不需如何打扫。

    即便如此,清洗床帐被褥以及过年的祭祀用物这些,也是个不小的工程。一时家里的女人们都忙得有些不可开交。

    蒋文渊领了看宝贝女儿的好差使,顺带拘了一班小崽子们在书房里温书学习。

    蒋家孙子辈的七个男孩,大哥蒋禹江是最稳重的,读书也好。再磨练两年,便可下场一试。

    此外,行三的蒋禹湖,行七的蒋禹川都十分不错。

    尤其是蒋禹川,许是遗传了他爹会读书的基因,别看年龄小,却是兄弟七个中最聪明的一个。

    无论什么,夫子往往讲一遍他便记住了,还能举一反三,堪称过目不忘。

    这般天赋,自然十分得夫子喜欢。陆老秀才也对这个外孙非常关注,时常给他开小灶。

    蒋文渊发现儿子颇有读书的天份时,也十分欣喜,每每回家总要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其余的几个,虽说在读书上天份不如前面几个,却也十分用功,还算不错。

    唯有行二的蒋禹河。也不知生错了哪块反骨,一看书就头疼,唯喜舞刀弄棒。常梦想着要学话本子里的大侠,将来仗剑江湖,快意恩仇。

    因此,在学堂里读了这许久,也就勉强能读通顺半本三字经,气得先生常常骂他朽木不可雕也。

    至于小奶团子蒋禹清。哥哥们读书时,她便乖乖的坐在帅爹怀里,睁着溜圆的葡萄大眼睛,竖起小耳朵静静的看着,听着,不哭也不闹。

    倘若哪个哥哥趁着爹爹读书时开小差,她便啊啊喊上几声,提醒他们认真些。

    她的声音又奶又软,即便调子稍高了些,也不会让人觉得反感,反而觉得自家妹妹怎么这么可爱。

    刚开始蒋文渊还以为女儿只是不耐烦了,乱嚷嚷几声,必竟小孩子都好动。

    可时间一长,他便发现,每当小辈中有人开小差或是背错时,女儿才会喊。

    他这才惊觉,宝贝女儿或许不止可爱,还有极高的智慧。

    最起码她能记得哥哥们读过的文章,否则无法解释每次哥哥们背错的时候,她都会准确的出声提醒。

    他把女儿举到面前,跟小团子面对面,笑着逗她:“爹爹的乖宝是不是知道哥哥读错了,所以提醒他们?”

    “啊呀呀。”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我只是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宝宝,怎么会知道这个。

    奶团子小眼神儿飘飘乎乎的,就是不敢看帅爹的眼睛。

    蒋文渊可不打算放过她“那以后,就由乖宝负责监督哥哥们读书好不好?”

    “璞......”不要!爹你这是在压榨童工!这活儿是婴儿该干的吗?

    奶团子十分生气。但看到帅爹脸上,自己喷出来的那密密麻麻晶晶亮的唾沫星子,又莫名的有丢丢心虚。

    咳,那什么,本宝宝也不是故意的,都是舌头不太听使唤,大不了我亲一下就当赔罪了。

    于是奶团子照着帅爹脸上就是吧唧一口,于是口水印子更亮了,亮堂堂闪闪发光的那种。

    奶团子更心虚了,心虚之下便装起了鸵鸟。把小肉脸往帅爹肩膀上一搁装睡,装着装着就真睡着了。

    好一会,蒋文渊方才摸出帕子擦去脸上的唾沫星子,再摸了摸颈窝边没几根毛的小脑袋,笑的一脸的痴汉。

    果然还是闺女香,就连喷年口水都带着奶香味。

    众子侄们,看着亲爹(叔叔)一脸痴汉样,纷纷在心底鄙视他。当然,他们绝不承认自己是嫉妒了,嫉妒他可以抱着妹妹这么久。

    平日里,只有几个大的被允许短暂的抱一抱妹妹,几个小的压根不让抱,怕他们力气小,把妹妹摔了。

    尤其是老七蒋禹川,着实委屈坏了。明明他才是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却不让抱,委实太过份了。

    从蒋文渊回家那天开始,便陆续有村民们上门来,想要求一副对联。

    蒋文渊也好说话,村民们来求,他便写。每副对联按字数收20-30文钱不等。

    从前他还是秀才的时候,便是这个价钱。如今他已经成了举人,仍是这个价钱,便是极大的全了乡邻们的面子了。

    这事儿传开后,来求对联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许多外村的闻讯而来。

    到了二十五、六这两天,人尤其多,蒋文渊压根忙不过来。

    不得已只好抓了几个子侄打下手,忙到掌灯时分,才堪堪把乡邻们要的对联写出来。

    并放出消息去,明后天要出门送年礼,若是求对联,得下午晚些时候再来。

    蒋文渊这边忙,蒋家其他人也忙。清洗用具还得买年货,做年糕和糍粑,以及米果子。

    清州盛产稻米,其中有一种香稻,煮出来的饭格外香,甚至有“一家煮饭十家香”的说法。

    这种香稻产量极低,一亩田所得毛谷不过百斤,相应的价格也高。

    通常只有大户人家过年时,才会买来,用黄栀子果染了色做成年糕,或自用或馈赠亲友。再就是用糯米蒸熟做成糍粑,或是米果子。

    这年头,还得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寻常百姓家才能勉强填饱肚子,过年也只是象征性的买上两三斤肉,弄尾鱼,糊弄下嘴这便是极好了,哪里能削想这些东西。

    只有家里娶媳妇下聘时,才会打几合糍粑,充作聘礼之一,这在乡下便是极有面子了。

    再就是过年时,宗族里出钱,做那么两三合上供祖宗,多少也是个意思。至于米果子,那就更难得了,因为得用到大量的糖和油。

    乡下人家,饭碗里难得见到油星子,更何况是用油炸的米果子,想都不敢想。

    今年蒋家的日子好过了,老胡氏大手笔的买了二百斤香稻米和三百斤糯米来做年糕、糍粑和米果子。

    这样,除了上供宗祠及送人情外,还能留下一些自己吃。

    做年糕、糍粑和米果子,这些都是力气活,光是自家几个人肯定是不够的。老胡氏便请了族里亲近的一些族人帮忙。

    二十六做年糕。

    香稻米泡上两天,洗净沥干水。把黄桅子果煮烂榨汁,将米均均的染成金黄色,再上锅蒸熟。

    不过半个时辰,香米饭的香味,便飘得满村都是,馋得大人小孩直咽口水。就是蒋禹清也被这独特特而霸道的香味馋得小鼻子一耸一耸的。

    陆氏好笑的点了点她的小鼻子逗她:“我家乖宝也想吃是不是?”

    “啊呀!”是啊,闻起来太香了。

    “小馋猫!且等着,娘去给你拿。”

    没一会,陆氏便捏着一个极小的饭团回来了。蒋禹清一见,大眼睛顿时亮晶晶的,张着嘴要吃。

    饭粒子进了嘴,那种独特的,明亮清新秀雅的香气,一瞬间在口腔中炸开来,令人如在云中,简直好吃到哭上辈那吹得牛逼轰轰的某国香米,跟它比起来连个渣都算不上。

    奶团子嗷呜嗷呜的吃掉了香稻米饭,张着嘴还要。

    陆氏却是不肯再给了:“这东西虽香,却是不好克化,你还小吃多了容易积食。”

    蒋禹清虽觉得遗憾,却也知道娘亲说的有道理,便也不再坚持。左右,以后还有机会吃到,不急于这一时。

    吃过饭,她闹着要去院子里看打年糕。

    陆氏手上不得空,便把她裹严实了,让性格稳重的蒋禹江抱着她去,并一再嘱咐侄儿站得离石臼远些,以免被打年糕的汉子们误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