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绝卖

右边幸福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带着系统闯南洋最新章节!

    三百年。

    土人从最初被东印度公司统治。

    东印度公司破产后,由风车国政府接着接管。

    到今天已经接近三百年。

    如果三支反抗军齐心合力、停止内斗、合兵一处、统一指挥,有极大概率可以赶走、打败殖民政府。

    但他们心里的鬼点子太多,都怕自己吃亏。

    得了小利、失了大义。

    …

    郑顺源见郑奕住回来后一直处在失神中,表情担忧问:“父亲,你不会当真吧?”

    “你去把大家都叫过来。”

    郑顺源再劝:“父亲,你教过我脚踏实地,厚德载物。”

    郑奕住气笑,“我还教过你与时俱进,不要固步自封。”

    碰巧,郑氏每逢月初开家族会议。

    儿子、女儿、掌拒、及妻子、小妾,大都在三和城。

    用了约两个小时,六个儿子、六个养子、八个女儿、五个女婿及爪哇妻子到场。

    为什么说是爪哇妻子?

    郑奕住也是民国、唐山郡人,家里的习俗从小就有童养媳,名叫周时。

    其一直生活在唐山郡老家侍奉老母亲。

    按唐山人的规则,童养媳是‘绝对’原配妻子,除了家主,她就是N.1。

    其生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四子、六子。

    一女儿,为四女儿。

    另有三个养子,分别是长子、二子、三子。

    郑奕住的爪哇籍妻子和蔡小景同姓,叫蔡三娘。

    她拥有比‘童养媳’次一级的地位,也是妻子。

    这在唐山郡一带,这种情况叫两头家制度,一头一个妻子。

    两人皆可以入族谱,享有同等待遇、地位、继承权。

    在名份上,众多儿女们称周时、蔡三娘为‘母亲’。

    蔡三娘生有两个女儿,分别是大女儿(郑奕住的第一个孩子)、三女儿。

    无子。

    另外还有六妾。

    其中三位正式迎娶,另有三位是婢女收房。

    这里得说明的是,这三位正式迎娶的妾室,是为了生意,取了合作伙伴的女儿。

    当然,三妾也都不是大妇生的。

    大妇也就是妻子生的女儿,不会嫁给别人当小妾。

    不然生意人的脸放那放?

    这六妾中,其中有一妾是老家人,名叫周亚景,实际家庭地位排在蔡三娘之下,另外五妾之上。

    其领养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七子、八子、九子。

    育有一个女儿,为五女。

    另外五妾没有养子,共育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

    这里有很多问题。

    1:为什么有这么多养子?

    2:为什么长子、二子、三子是养子?

    3:另外五个小妾都没有养子,为什么同为小妾的周亚景有三个养子?

    先回答第3个问题,郑奕住常年生活在爪哇。

    除第一个十年没回家,往后每一到二年都会回一到两次唐山郡老家。

    而老家只有‘童养媳’周时一人。

    为了防止儿子在外嫖娼伤身、丧财,郑奕住的老母亲便在家乡为他纳了一房妾。

    也就是周亚景。

    这时的郑奕住已经小有家产,纳妾自然不是普通人家,而是隔壁县另一富商小妾生的女儿。

    妾与妾之间的地位相同,但因‘母凭子贵’的文化盛行,所以妾既生子,妾的社会地位也因此会提高。

    又因在唐山郡海外家庭文化盛行,妾生子与妻生子,亲子与养子同看,即择业、择配、财产继承享有同等对侍。

    于是领养成了周亚景的选择。

    一次买养三个,分别是七、八、九子。

    回答第2个问题。

    为什么长子、二子、三子是大妇周时的养子,而不是亲生?

    郑奕住第一次离开家乡时,和大多数人经历一样,15、16、17岁离家。

    那个时候童养媳周时还不到十岁,如何生子?

    郑奕住到了爪哇,一切从零开始。

    前五年打工仅能吃个半饱。

    第五年才开始经商,从走街串巷、往返深山部落的贬货小货郎开始,之后升级到摆摊。

    少年的郑奕住吃了什么都不懂的苦,足足磨砺了五年。

    张新就是看到这点,才从摆摊始步。

    第六年郑奕住认识了一起摆摊的蔡三娘。

    这时郑奕住22岁,少男少女、干柴烈火,大家都懂。

    不久后两人的大女儿出生。

    那么问题来了,家里的童养媳还没有圆房...

    周时的家庭地位及及可危。

    于是老母亲一封又一封信催促他回去和周时圆房。

    可是生意那能说走就走?

    于是有后面一幕,老母亲为儿媳妇做主,一次买了三个养子。

    而且特意都比蔡三娘生的女儿大,分别是长子、二子、三子。

    周时的女主地位得到稳固。

    回答第1个问题,养子。

    12个儿子、8个女儿,其中6个儿子是买养的。

    这是沿海一带的特点,某些侨裔。

    自己有儿子,甚至有好几个儿子,却仍然收养义子,甚至收养好几个义子。

    很明显,这些侨裔商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宗法传统、香火传承,而是经济事业的需要。

    别拿前世的公司制度、人才招聘制度和这个时代比是不公平的。

    这个时代,就认儿子。

    那怕是邻居打架,也是儿子多的一方更有优势。

    何况是生意做到大的富商?

    儿子必须得多。

    那,这些养子是哪来的?

    这里有两种途径。

    第一:人贬子。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有的人有钱买子女,有的人被迫卖子女,贫富分化是买卖义子存在的基础。

    人贬每次贬来几个到十几个。

    像卖猪仔一样,这家买一个,那家买一个,卖完了人贬就走了。

    这种方式得来的养子,养父母均不知养子的亲生父母是谁,家在哪里,买家也不与人贬子立契。

    第二:中间人介绍。

    在社会习俗中有一种说法‘卖子不叫儿子名’。

    父母将子女卖出去是‘绝卖’,是不回头的。

    虎毒不食子,父母对儿女有天然感情,不愿将他们出卖。

    可连自己生存都不能为继,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将子女卖给富有人家,一则自己可以得到一笔钱,缓解极端困境。

    二则子女今后生活得好一些。

    父母与儿女双方都有比较好的机会。

    养子买进家门后,要到祠堂内举行认亲仪式,并邀请族人、亲友围观。

    拜祖宗,依照养父姓,按族谱辈分重新取名、入家谱。

    做完这一步,养子即可以拥有继承财产的地位和权力。

    所以,在家里、在族内、在乡间,养子的身份人所共知、不是秘密。

    那么,买进来的养子会不会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