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犬韬——拥治乱兴衰之能 (1)

姜尚 鬼谷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最新章节!

    本卷主要分为《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十篇,主要论述了车兵、骑兵、步兵的不同特点、作用以及三者之间作战能力的对比,强调在战斗中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优势,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领域中新的变化。

    分合第一:军队的集结、将领的 签到、赏罚的标准

    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三军分为数处。将欲期会合战①,约誓②赏罚。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③与诸将吏:期攻城围邑,各会其所;明告战日,漏刻有时④。大将设营而阵,立表辕门⑤,清道以待。诸将吏至者,校其先后。先期至者,赏;后期至者,斩。如此,则远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

    ①期会合战:时间地点约定好,集中军队与敌交战。

    ②誓:作战军队集合之前,要宣布作战目的、作战原因并申明军纪,告诉将士。

    ③檄书: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

    ④漏刻有时:军队到达时间的规定。漏刻,古代的一种计时器。方法是用两铜壶分置上下,上壶盛水,使水漏入下壶。下壶设有浮标,标杆上面刻有分画。上壶的水漏入下壶时,标杆会慢慢升起,以此来计算时间。

    ⑤立表:古代表为立木,通过观察太阳影子来计算时间。辕门,军营的正门。在古时候军队驻扎时,四周以车辆为墙,在营门处用两车仰置,两条系马之辕杆在车上,竖立于门之两侧以为门,故称之。

    武王问太公:“君王率兵出征,三军分别驻在数处,主将需要按期集结军队与敌人交战,并且还要号令全军官兵,规定赏罚制度,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一般讲到用兵的方法,因为三军人数众多,所以一定要掌握将兵力分散和集中的权变之法。首先,主将要确定作战的地点和日期,然后向部下下达战斗文书,要把攻打和包围的城邑、各军集结的地点规定明确,作战的日期及各部队到达的时间也要规定明确。然后,主将要提前到达集结地点,并对营垒进行布置,布列阵势,在营门竖立标杆以观测日影,计算时间。行人禁止通行,等待将吏报到。各部将吏到达时要核对先后次序,奖励先到者,过期的杀头示众。这样不管远近,都会按时到达目的地。等三军全部到达后,就可以集中力量与敌交战了。”

    以上详细描述了军队大战之前的精密部署,平日部队分驻各地,战斗时则需要集合起来。这就是分合之道。大战即将到来,统帅应冷静从容,军队部署应有条不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沦为乌合之众的部队都是慵懒成风的。

    通观本篇,其中有三点尤为重要。兵贵神速是第一点,分合之道是第二点,治军严谨是第三点。在战争中,时间就等于生命,常言道“兵贵神速”。一场战争,部队本身的行动力与机动性通常影响着战局的走向。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秋天,吐蕃军大肆侵略,试图报新城之仇。驻扎在新城的唐军遭遇吐蕃重兵的进攻,我寡敌众。

    王忠嗣作为唐朝军队的左威卫郎将,临危不惧,泰然自若。他先以骑兵冲击敌方的两侧,使敌方的部署被扰乱,溃不成军。然后,王忠嗣集合三军主力,乘乱追击,最终,打败了吐蕃军。

    纵观整个战局,整场胜利最重要的一点源自部队平日的严谨治军,行动力与机动性都是吐蕃军不可比拟的。

    所谓兵贵神速,尤其是在战争中,只要快一刻就可以勘察地形,布置埋伏。而慢一刻不但会耽误战机,而且很有可能会因此中了敌方埋伏。

    第二点便是讲究分合之道。所谓分合之道,分的时候,散如满天星;合的时候,能够齐心协力。“合兵以壮威,分兵以制胜”。分进合击就是一种有名的战法,具体而言,就是指从几个方向同时前进,进而围歼敌人。这种方略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集结起战斗力。我国抗日战争中的徐州会战就绝妙地运用了这一战法。

    1938年以后,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已经扩大到了华北和华中地区。当时,国民党第5战区司令李宗仁已经在徐州附近集结了约50个师的兵力,他们成功地阻击了日军快速推进的步伐。

    日军看到这种情况,决心消灭李宗仁率领的这支军队,进而瓦解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于是,日军大本营命令华北派遣军(5师、10师、114师)和华中派遣军(3师、9师、13师)从两个方向分进合击,希望能够在徐州周围歼灭中国守军。

    日军的这两支部队行动神速,接连胜利,并且在5月19日的时候最终占领了徐州。在最终破城之前,蒋介石看到日军分进合击的进攻作战已经取得了成功,中国守军抵挡不住了,就在5月15日决定让部队向西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中国军队分成了若干小股部队,分散突围。日军兵力有限,无力进行全方位追捕,中国军队的主力得以成功后撤,并且还在后撤的过程中切断了日军华中派遣军兵力薄弱的后方交通线,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由此看来,分合之道能够在战争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治军严明同样很重要,秦朝末年彭越起义之前先立法,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

    彭越是秦末巨野泽中(今山东巨野县)的渔民,有一百多名青年一起请求他带头起义。当时,陈胜、项梁等已揭竿起义一年有余。彭越觉得时机已成熟,但是他知道这些渔民虽是热血青年,但是闲云野鹤的日子过惯了,很难加以控制。所以,他假意拒绝:“起义之事岂是儿戏,如果不能成功,反会招来株连九族的大祸。”

    众人见他不肯答应,立刻跪地起誓:“我等真心相随,愿与大哥对天发誓,定会荣辱与共、风雨同舟,望大哥不要推辞。”彭越见大家决心已下,便说:“请诸位明日日出之时在此会合,对天盟誓。迟到或过期不到者,斩立决。”

    夜晚,彭越命人在草地上筑了一个平台作为祭坛,以便日出之时与众人祭天盟誓。第二天,多数人都守时在日出前赶到,只有十余人直到中午才到。彭越义正词严地说:“昨日已约日出即到,违者斩。如今仍有十余人未到,本应按照军法全部处斩。但向来法不责众,现将最后之人处斩,以正军纪。”众人议论纷纷,彭越果断地下令将此人推出斩首。

    这一杀鸡儆猴之计严明了部队军纪。随后,彭越带领的这支部队不断壮大,在霸王项羽西进关中之时,军中已有一万余人。而后他率部臣服于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屡立战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他为梁王。

    武锋第二:作战中十四种有利的战机

    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阵选锋①,见可则击之。如何而可击?”

    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②。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

    武王曰:“十四变可得闻乎?”

    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①驰阵:冲锋陷阵的勇士。选锋:精选出来的勇士。

    ②变:变故。此处指对敌不利的情况。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主要原则,有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是必需的,能够有冲锋陷阵的突击部队,察觉敌人有可乘之机就发起攻击。那么,究竟怎样的时机才可以发起攻击呢?”

    太公答道:“如果要攻打敌人,应当详细察明不利于敌人的十四种情况。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可以发起攻击,必定会打败敌人。”

    武王问:“这十四种对敌不利的情况,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答道:“当敌人刚集结起来立足未稳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人的人马没有进食而饥饿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气候季节不利于敌人时可以发起攻击,当地形不利于敌人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人急忙奔走赶路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人没有警戒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人疲惫不堪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军将领离开士兵而没有指挥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人长途跋涉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军过河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军忙乱不堪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军通过险阻隘路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人行列混乱不整时可以发起攻击,当敌人军心惶恐不安时可以发起攻击。”

    前文我们讲到了兵贵神速,也就是时间的重要性。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有利的战机更是稍纵即逝,往往一时的优柔寡断便会让全军覆没。善于寻找、把握和创造战机,是取得一场战争胜利的关键要素。历史上著名的李愬夜袭蔡州的故事,就是善于创造和把握战机的结果。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对地方没有了节制的能力,各地藩镇纷纷拥兵自立,其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占据了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三州,成为了当时一个重要的藩镇割据势力。唐王朝多次派兵去讨伐,但最后都无功而还。

    元和十一年(816)十二月,时任太子詹事的李愬毛遂自荐,担任唐(今河南泌阳)、随(今属河北)、 邓(今河南邓县)三州节度使,指挥西路唐军参加了讨伐吴元济的军事行动。

    第二年正月,李愬到达了唐州。当时,唐州和邓州的军士经过数次失败之后,已经是士气低迷,不敢出战了。李愬到任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军心。他对将士们说:“朝廷派我来不是为了打仗,而是来抚慰你们的。”这些话当然也传到了吴元济耳中,他本来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李愬就非常轻视,听到他这么说,更是信以为真,也就不再对他严加戒备。

    反观李愬,他在稳定军心之后,便在暗地里积极筹备,厉兵秣马,修缮军械,增调军队,加紧备战。同时,他还对吴元济的部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收买,招抚了一些人。从这些人口中,他详细地了解到了淮西的地形地势、兵力虚实等重要军事情况。

    这一年三月,北路唐军在郾城附近打败了淮西军主力,成功拿下郾城。吴元济看到郾城失守,便急忙抽掉了蔡州方面的部队,将主要兵力都放在北线上。这样一来,他的老巢蔡州城便显得十分空虚了。李愬看到了这个有利的战机,便立刻决定奇袭蔡州。

    十月十五日那天,北风怒吼,大雪漫天。吴元济认为,唐军不会选择这样的恶劣天气进攻,于是,更加松懈下来。而李愬恰恰是要利用这一点,他命令李忠义率三千精兵作为前锋,自己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田进诚率领三千人殿后,而后便秘密地向蔡州进军了。

    经过六十里的急行军,唐军终于在黄昏的时候来到了军事要地张柴村,这里的守军在毫无防备之下被全歼。唐军稍事休息之后,就留下五百人镇守此地,切断敌人从朗山方向而来的救兵;又调遣五百人截断通往洄曲的桥梁,防止洄曲的守军来救援。做完这些部署之后,李愬便继续率军东进。

    当时天色已经晚了,风雪依然没有停,唐军克服了恶劣的天气状况带来的重重困难,急速前进,终于在凌晨的时候赶到了蔡州城下。当时,蔡州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经历过战乱了,而且天气状况十分不好,所以,这里的守备异常松懈。唐军都已经到达城下了,城内的守军居然还没有察觉。看到这种情况,李愬便命人攀城而入,杀死了守门的兵卒,打开了城门,唐军的大部队就这样进了城。

    等到吴元济最终被属下从被窝中叫醒时,他的宅院已经被团团围住了,只能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