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你照亮了我的世界最新章节!
突然爆发的尖叫声,从莱斯特广场那些系保险带坐转椅的人嘴里发出。维维安看着悬在半空东倒西歪的倒挂的人,说她最近搬了家,在哈姆斯苔德,离地铁很近,正缺一个室友。她问她愿不愿意和她同住?一个人一个房间,共用客厅卫生间厨房。
恐怕我付不起这样的房租。她知道这种房子一个月起码得要四百镑左右,加上电费水费煤气费电话费,会更贵。她只能婉言谢绝。
维维安笑了,耸了耸肩,她能理解。为什么不去看看?维维安劝她。
她笑了,苦笑。她在唐人街任何一家店铺餐馆打半工,一个月下来工资不到五百镑,仅够乘车吃饭住最差的房子,幸好教授答应她,明年全免或免一部分学费——作为奖学金。
维维安将电话号码写给她,让她给她打电话,说不定你会改变主意,房租其实一点不贵。
但愿我有这钱!她放好维维安写下电话号码的那页纸说,笑着告别,这个叫丹尼的男人住在哪里呢?他的眼睛一直在维维安身上,很爱维维安的样子。
广场上,高大的铁狮子四周逗留着各式各样的人,而他们的四周是各式各样的鸽子。黄昏,仿佛一只巨大的鸟张开宽大的翅膀,遮住晚霞,露在翅膀外浅黄色的晚霞,正一点点被这只鸟吞食,变为淡黄,随着翅膀的抖动,时而显出一大块橘黄色霞光。
她站在国家画廊希腊式柱子间,俯视广场边上的车道,一批又一批的汽车,围着广场打转,各自寻找环形路上自己的出口。
下了国家画廊门前的石阶,她从右侧人行道跨过斑马线,走向喷水池,水花从塑像嘴里吐出,轮回往返。池子边沿湿湿的爪印,像鸽爪又像人的手指,重重叠叠难以分清。沈远托人带给她一封信,说朋友看见她在“匡记”,才找到了她,想与她谈谈,要她到纳尔逊纪念碑下等他。
揉成一团的信纸,在她手里越变越小,有什么好谈的呢?她从他那儿搬了出来,独自闯荡费了一番周折,找到一间房子,也是阁楼,屋顶,最低处得弯腰,和餐馆里两个广东女佣人住一起,房租一人一周二十镑,一月八十镑,水电煤气费另算。好在离唐人街不太远,半夜下班不必叫出租车,可以搭伴走回家,她们只讲广东话,她默默听着,听懂的,心里学几句,到英国留学还学广东话,真是难言的悲哀。挺住就会熬到头?但愿如此!学英国艺术史写论文读学位是为了生存,学广东话打工也是为了生存,后者更能生存下去。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一个背着旅行包的游客,端着摄像机,对着她身后的喷水池。她走到一边,这时沈远正好跨过人行横道,经过卖爆米花的车。她只当没看见。空气里还有鸽子屎的腥味,也有爆米花的甜香。游客慢慢增多,灰黑的云层出现在天边。
沈远气喘吁吁,说地铁中途停了下来。警察接到电话,说有人安放了炸弹。自然是虚惊一场,白白误了一个多小时。他见到她,很高兴。可他的眼睛告诉她,不是这么一回事。他有意穿了一件她送给他的紫色灯芯绒衬衣,人既没瘦也没胖,潦倒落魄的神态始终依旧。走了这么多天,为什么一个电话都不打给我?他的关心,使她有些心动。我特别想回国去!她淡淡地说。那个南方城市,那条江,那石块铺就的小巷,走在上面,声音清脆悦耳,相比现在,那时真像广场上的鸽子,飞则飞,停则停,自由自在。她出来留学其实不过是自讨其辱自求沦为二等公民。
圣马丁教堂传来阵阵钟声。沈远停住脚步,说:真是的,谁不想回去?但回去得有条件。他承认自己是个懦夫、打肿脸充胖子也要说国外如何好。他取下眼镜,掏出手绢擦了擦眼镜,戴上眼镜之后,他望着对面比广场高许多的英国国家画廊,那是全世界唯一免费出入的大型美术馆。他说他有一天在高更的画前站了三个钟头,绝望耗尽了他以前对高更所有的敬意。他似乎觉得她没听,你在听我说?他恳切地请她听他说。
好的,我听着。她也喜欢高更,大学毕业她留校讲艺术史,高更、凡·高,凡·高、高更随他们在校园散步,一个孤独被几人瓜分,孤独就不那么可恨了。他们在房间里长谈,关于艺术以及如何把生活当作艺术来过。在中国的一切,仿佛都变得遥远起来。伦敦,这座多次出现在一个阿根廷作家笔下被损毁的迷宫,当她和他此时此刻置身其中,才真正看清了迷宫的颜色、厚度和像诗一样的音质、韵律,它仍然神秘。只能不知所措,只能晕头晕脑、毫无出路,除此之外,还能怎么样?还谈艺术地生活,或生活艺术化,真太奢侈了!灰黑沉寂的天空逐渐升高,夹着一些暗青色。他是那种肯吃苦又能吃下孤独和寂寞的男人吗?他就读英国国王大学英国文学,研究D·H劳伦斯,并不了解女人,起码不了解她这样的女人,像一些D·H劳伦斯的研究者一样,或者像劳伦斯一样,生活总被他们自己弄成一团乱麻。
她对沈远说,他应该回国去,别空谈条件条件的。
何必呢?我们在中国躲躲藏藏在一起,费尽力气到英国才住在一起。他说得的确是事实。沈远搂着她的腰:别离开我,好不好?
她想抽掉他的手,却被他握住了。她摇了摇头,心想你来就和我说这些。油黑发亮的铁狮子变得模模糊糊。
他们远远看去像一对热恋中的恋人。
她的脸色柔和,说时候不早了,她得走了。
就顺着这马路往前走一会儿。他提议。他指的是西敏寺大本钟一带,泰晤士河畔那些脚步优雅的绅士淑女喁喁私语,旅游车的马蹄声响在光滑的路面上,让人心醉,也心碎。
真的,在伦敦的夜色里,坐在某个都铎式建筑的酒吧,手握一杯加冰块插着一片薄柠檬的科涅克酒,晶莹嫩黄,诱你全身心投入。如果走到因雨淋日晒变色的长木桌长木凳前,或坐或站,怡然自得。假如乘游艇,看泰晤士河水如何翻卷,辉映两岸灯光,一直到上游,到里奇蒙,那儿天鹅最多,夜色之中那里的天鹅像一小片一小片白光,泛着柔情的伤感。
不知不觉中她随他来到泰晤士河岸。他们在一个长椅上坐了下来。
啊,上帝,我可以关在一个核桃壳里,自以为是无垠土地之上的王。沈远一字一句背诵,手比画着,故意夸张,但她的兴致仍不见高涨。
她手抚椅子,转过身去,不看他。叹道,吾王,可是我们没钱,喝一杯啤酒的钱也得掂量一番。
你别说得这么糟,瞧着,我马上就买两杯来。他起身。得了,她拉住他,与他并行站在石栏杆前,她说,还是止住这个美好的念头吧!别人不知,我还不了解?爵士乐布鲁斯轮换飘浮在空气里,桥下一个酒吧亮着灯光。两岸漂亮的花园小楼泻出丝丝缕缕温馨。
瞧瞧,你老婆就住在那种房子里,而你呢?她说他像一件物品,被老婆随便塞在伦敦的一个肮脏角落,越塞越糟,住在火车道旁。
他毫不在乎,但声音听起来发颤,说那英国男人特小气。
不管怎么说,他们不是就要结婚了吗?她笑了一下,说我没猜错的话,打你从飞机降落伦敦那一刻,你老婆就没有和你待在一起。
沈远的手激动地颤着石栏杆。她住了嘴。
我不是想和你在一起吗?他抓住她的手,你比她好,比她漂亮,比她更合我的意。只要能和你在一起,他看着她的眼睛,继续说,我愿意住破房子。
她沉默了。桥下喝啤酒聊天的人渐渐增多,他们坐在岸边,脸上挂着笑容,女人的笑容尤其幸福。去你的精神贵族,去你的浪漫爱情,去你的美丽夜色。回家老老实实写这个月的论文报告,天亮之后,老老实实端盘子伺候人才是真格的。
她一边说再见,一边拔腿就走。
各种广告醒目地顺着地铁电梯徐徐下降闪现在眼里,报警电话、化妆品、内衣、沙发、图书、电影、旅游车啦,包罗万象,形形色色。一个十七八岁左右的青年,穿着花格子呢裙,站在电梯底端,吹奏着萨克斯,一遍遍回旋的主题,极像《波莱罗舞曲》。一个下着雪的街道,雨滴挂在屋檐边,清晨紧闭的窗,瓶中金黄色的菊花,相对一个衰老的女人,那布满灰尘的镜子,掠过几只受伤的鸟,长长的木梯,却听不见任何会面的声音。
她走进自动打开门的列车里,对面的车玻璃,摄入深不可测的夜,还有一副忧伤的面孔,她低下了头。
四
她腾清小桌子,取出毛笔墨,把宣纸展开抚平。
这是离她有半个球面的山水吗?那团墨在一点点润散,墨点落在纸上,似乎在吱吱地响,然后化成一片朦胧,一片雾景,山水依稀,时光依稀,一切又是如此,那无法脱逃的梦。
上小学前,母亲常常把她关在屋顶的小黑屋里,家里阁楼的天窗挂了一个大竹笼,养了一群鸽子。下雨时,放飞的鸽子往家里飞。木板墙壁夹有漏缝,透过缝隙,可以窥视下面的房间,暗又潮湿的三合土地,油腻的碗柜,木盆里堆着的脏衣,尿桶尿罐发出的骚臭味直冲而上。
那个南方城市,太阳很少出来,阴雨绵绵,一下就是一个星期。窄小的石板路白净光滑,泥地积满小洼,用不着一上午过去,整条街就泥水淋漓了。偶尔太阳强撑着出来,却无精打采,惨白一张脸,几片亮瓦,漏下几许光线,打开笼盖,鸽子冲出天窗,欢呼着盘旋在房子四周,通往天窗的活动木梯,站在上面,摇摇晃晃,邻街灰瓦灰砖的房子清清楚楚,来回飞着的鸽子却模模糊糊,一如待在笼子里,扑打翅膀扇起的灰尘,覆盖在烂木箱上。木箱里堆着破烂的鞋旧瓶子缺口的泡菜坛子,以及没有轴心的油纸伞。
阴雨时节,笼里的鸽子咕咕咕叫着。母亲心情不好,脸拉长,让她感到害怕。
名义上是哥哥喂养鸽子,照管的却是母亲,她原在一个小学工作,是一名不错的教师。某次运动,父亲坦白曾被国民党部队抓过壮丁,父亲成了历史反革命,在厂里从科室人员变为打扫卫生的勤杂工,母亲自然成了反革命家属,学校勒令她放下教鞭,她无奈,只得求人到处做临时工。
她被母亲关在屋顶下的小黑屋。一些奇怪的声音,像猫追猎耗子,尖爪子不停地抓木板墙。她蜷成一团盯着门,渴望那扇门突然打开,不仅有阳光,而且还有母亲温暖的手抱着她。
她不会听错。母亲抽动双肩,哭泣声低低而沙哑,像嘴里咬着手绢。碗筷倒在地上的哗哗声。酒醉之后,父亲从不正眼瞧这个家,和她有点相像。她同情谁呢?
她朝楼板使劲跺脚,狠狠敲隔壁阁楼的墙。但没用,墙那边,鸽子咕咕咕叫,楼下父母的战斗继续进行着,她猛踢门,让我出去!让我出去!耗子瞪着眼,在她脚边跑来跑去,欢乐地叫着。
那间小黑屋使她过于紧张而快速地度过了毫无柔情的童年。她拼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脱离家和这片阴雨不断灰蒙蒙的天空。母亲偶尔从生活的重负中静下心来教育她,要靠自己打拼一条出路,别指望这个家。母亲说得不对吗?她如愿以偿考上大学,远远离开了家,她很少回去过,其实多年来就回去过一次,那儿一切都没有变,相对无言,她可以重新回忆一次吗?不能。就是如此,然后她走得更远,到了西欧。她搁在土墙边小小的药瓶插着一束颜色混杂的野花,如那个年龄的梦,像茫茫雾霭,久久不散,从来没有因她停下了而等一等她。
五
又是一个好天气!校园的草坪上照旧躺着坐着许多人。她黑裤,红上衣,披着长发,朝图书馆大楼走去。昨天打工十二个小时,来回走在厨房柜台桌椅客人之间,累得骨头咯咯地响。“吃硬饭”,她想起沈远的下流话,是不好受,但硬饭就是硬饭,精神和骨头都熠熠生辉。到了图书馆进口铁栏,她放好上磁的出入卡,在三楼找到一个空位。她得找《巴洛克艺术》一书,查证论文中几个重要的注解。可刚走到标有“艺术类”栏目的书架前,一眼瞥见沈远蹲在书架间翻书,忙缩回头。
四周安静,仅有翻书声和脚步声。二楼电脑储存了这个欧洲最大的图书馆全部版本资料。谁要放一把火烧图书馆,得烧上五六个小时,可是烧毁了,于大英帝国又有何损?她躲过沈远,找到那本纸页柔滑的书。她坐下来专心地做笔记。
当她抬起头,发现沈远坐在她对面的空椅上,一声不响,读着他自己的书。
她将一页笔记、圆珠笔放入裤袋,下楼时,发现沈远又跟在身后。
别跟着我,像只苍蝇似的。
那你是什么呢?苍蝇跟的?沈远厚皮赖脸。
我跟你没话可说。
今天我在图书馆等你一整天,你就这么对待我?
谁叫你等的?真是的。回到你妻子那儿去吧!没准她不会踢开你,只做那英国佬的情妇。那样你可以一直吃你的软饭。她走向最底楼——地下室学校学生酒吧。
里面闹哄哄的,空气浑浊,难以呼吸,但学生们喜欢泡酒吧,喜欢这股酒气烟气,而且价格较外面酒吧便宜。酒吧座位极少,男男女女站着、坐在地上,三五成群,两人成双,大声嚷着,不然谁也听不见谁说话。
一堆人围着,中间的红发女郎,背影极像维维安。他们似乎在听她谈一件极有趣的事,笑得前仰后倒。
她走了过去,真是维维安。她叫了她一声。维维安一手端着半杯啤酒,一手夹着一支烟转过身来,硕大无比的圆形耳环一圈套一圈,脸上露出惊喜,像老朋友一样把她介绍给一旁的人。最后,她指着高个头,头发留得长长的青年说,这是查尔斯,爱每个女人就不爱妻子的“王子”。“王子”长脸,留着胡子,笑容腼腆,像个男孩。
她一一点头,握手,微笑。
在离她两三步的柜台前,沈远一个人抽着闷烟,眼睛盯着她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