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你远比想象中强大最新章节!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问题会让他们浮想联翩,因为大多数人都给自己能做的事设了限制。跳出限制来想一下自己的答案,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如果你的答案是你想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或总裁,这或许就意味着,你想拥有权力,想引导、激励和带动他人,或是想影响、改变世界。这一发现可能会促使你深入地探讨自己真正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目标应该是切合实际的,应该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你用不着给自己太多的限制,完全可以大胆畅想。最初,目标可能看似很不切实际,但我和很多人聊这件事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调整修正之后,目标其实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好目标最初应该显得有点高不可攀,因为只有这样,实现目标才会让你有成就感。如果一名网球选手告诉我,他的目标是挤进世界排名前50位,那就意味着他设想有49位选手比自己强。为什么会有49位选手比他强?为什么他不能超过这些人?如果你说你想进入国家越野滑雪队,那为什么不说你想成为奥运冠军?如果你说你想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手下有50名员工还是5万名员工又有什么区别呢?很多挪威运动员的目标都是成为世界冠军。在体育界,拥有野心勃勃的目标会受到赞许。体育界的健儿一直有接受心智训练的传统,时间远远早于商界人士。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你很少听到公司高管说,他想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企业领导者。你也很少看到企业宣称它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
即使是最顶尖的运动员,也需要学习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2011年世界锦标赛的大部分奖牌得主或许很早就把“赢得金牌”视为目标了。这和体育经理阿吉·斯金斯坦德在挪威广播公司NRK上发表的言论恰恰相反。2011—2012年的冬季,挪威国家男子越野滑雪队在大赛中的表现非常令人失望。斯金斯坦德就是在此时发表这番言论的,他说:“进入国家队本身就是一份强大的动力。但对一些人来说,这已经成了他们的首要目标……这有点令人不安。”
我想说的是“大胆畅想”的勇气。关于唐纳德·特朗普,你可能有很多想说的,但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读过他的书《成交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并对书中提到的“大胆畅想”这个概念心驰神往。唐纳德·特朗普说:“如果你要去设想,不妨大胆畅想。它会影响你采取行动的方式,也会影响你处理日常事务的方法。”我还想再强调一下:如果你全面审视人生,就会开始思考既然有人在我之前做到了这一点,我为什么做不到?挪威最受人尊敬的一位企业管理者对我说过,“完成小项目花的时间其实和完成大项目差不多,”他解释说,“能带来丰厚利润、提升企业声望的大项目,所需的花费其实并不比小项目多。”
在空降学校里,教官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你每天都会听到这句话,你对自己面对的挑战就会有全新的看法。一个好的目标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如果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那你面对挑战的态度也会改变。
你恐怕很少遇见把自己的目标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人吧。对于运动员来说,把目标写下来其实很简单:
·成为世界冠军或奥运冠军。
·跑进某个时间,跳到某个高度,跳出某个长度,举起某个重量。
·在锦标赛中进入总决赛。
·进入国家队。
·拿出完美表现。
商界的很多人会说:企业设定目标可比运动员难多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企业的目标可能会复杂一些,但拥有成千上万名员工的公司需要目标,而且成功的企业总会设定目标。当我和寻找目标的企业高管合作时,他们的个人目标往往与企业的长期目标有关。他们希望能推动企业朝着董事会和管理层希望的方向前进。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应该有一个首要目标,说明自己愿意为此付出多少努力。
我还记得一些商界精英和我一起设定的目标:
·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企业领导者。
·我要构建一个商业帝国。
·我将尽我所能,让我们的企业成为全国最佳的工作场所。
·我会成为一名伟大的工业企业家,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和激励员工。
·作为一名领导者,我会不断成长,让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全面。
·我将成为挪威史上最具争议的领导者。我会受人爱戴,也会被人记恨,但我会让企业蓬勃发展。
好的目标都是具体的。对一些人来说,有一两个短期目标就够了。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得有跨度为10年、20年、30年的长期目标才行。不过,大多数人既需要主要目标,也需要次要目标;既需要梦想,也需要愿景。
安德烈·阿加西说:他早晨醒来时从来不会想大满贯和大型锦标赛。他一般是晚上睡觉前对自己说我会为自己而骄傲的!他每天都会想到这一点,因此每天睡下去的时候都会感到很自豪。在汉斯·奥拉夫·布伦纳的作品《论写作》(On Writing)中,拉尔斯·萨比·克里斯滕森谈到了自己是怎么写小说的。他说:当你在写一本又长又复杂的小说时,没有必要每次提笔的时候都想把整本小说写完。
这是行不通的。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你都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我不会对自己说:我要连续写上3年,写出一本400页的书。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会被吓得动弹不得的!我会告诉自己:现在主角已经塑造好了,我只需要给他挑件衣服就行。然后,他会下楼梯,走到大街上,也许会在那儿遇见一个人。
完成整部小说是他的最终目标。但在此过程中,他会给自己设定很多小目标,做出很多意义重大的琐碎决定,最后把它们融合成一个更大的整体。
比约恩·戴利的目标是成为全国最优秀的滑雪运动员。这是设定长期目标的一个绝佳案例。“成为全国最优秀的滑雪运动员”不是你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的目标。所以,戴利制订了一整套计划,里面包含若干个小目标。不过,让他坚持日常训练、关注微小细节的内在动力,或许正是“成为史上最优秀的滑雪运动员”的愿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宣称“如果我已经想好了终点的样子,你难道不觉得我会在很多年前就越过它了吗?”的时候,一定也有类似的感觉。
有些客户问我:“如果目标达成了,接下来我该怎么做?”
我的回答是:“你可以设定一个新目标。”
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比曼联球队的经理弗格森实现的目标更多。在2007年将第9个英超联赛冠军的奖杯举过头顶之前,他宣布:“我很期待下一个赛季。我们会继续努力的!我已经等不及要赢得欧洲杯冠军,然后再一次争夺联赛冠军了。”
你可能会问,难道设定具体的目标就没有缺点吗?哈,这取决于你问谁了!如果你问我的话,答案是否定的。但是,那些付出的努力要怎么说?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是很痛苦吗?是的,当然是!但这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我感觉不舒服,我就会想:我应该是走上正轨了。我会向自己发起挑战,对自己说:“现在是很不舒服,是很痛苦。大多数人都会放弃,但我会坚持下去。”
我想再说一遍:好的目标都是具体的。“发财致富”和“赚到1个亿”这两个目标有很大的差别。你的目标越具体,制订计划就越容易。目标还应该包含一个时间期限。比如,你要花多少时间去赚到1个亿?
目标要尽可能地简洁、具体,最好是白纸黑字地写下来,就像是你和自己签了一份合同。
有些人认为,太过具体的目标会妨碍他们活在当下。但反过来说,有了具体的目标之后,你就会知道自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朝哪个方向努力。你也会知道,自己眼下做的工作对实现长远目标有决定性意义。你会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如果你有了一个好目标,每次想到它都会动力十足,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对我来说,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你弄清了自己想要什么,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会变得容易许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设定目标”练习后,你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你会想:我知道我会成功!我知道我能实现目标!
一个好的目标会促使你破釜沉舟、做出牺牲。你必须承担这么做的后果。如果你想成为最优秀的商业律师,那就意味着你必须优先投入时间学习相关技巧。这些时间你得从其他时间里挤出来。
当我遇到希望改善表现的客户时,我们往往会忙于寻找弥补的方法。例如,对于因为没有花时间和孩子相处而感觉很糟的领导者,要么是学会应对这种糟糕的感觉,要么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许多领导者都发现,想象“有朝一日我会爬上梦寐以求的位置”对自己很有激励作用。有些人的动力是更多的薪水或更高的职位,例如成为一家国际性企业的负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多重目标,这样才能保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但是,真正获得成功的人都是破釜沉舟的。我必须承认,我很钦佩那些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做出牺牲的人。有一回,我看见电视上在采访一位刚刚退役的英国著名赛马骑手。电视主持人问他:“退役对他来说最棒的一点是什么。”骑手回答说:“我终于可以敞开来吃,吃到饱了!”他解释说,作为一名职业骑手,他多年来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因为重量是赛马的决定性因素。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吃饱过。现在,他终于可以好好吃饭了!
很多人都在谈论梦想或目标,但他们根本没想过要为此付出什么。一旦下定了决心,你越是破釜沉舟,就越能强迫自己朝着目标前进。
如果你想成为著名的房地产经纪人,你就知道做这个并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如果你以此为目标,16岁就从高中辍学,给房地产经纪人当助理,很多人都会认为你是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你成为著名房地产经纪人的机会却大大提升了;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专业人士,比如货币经纪人,其他公司给你发来了工作邀请,请你去当高管,你拒绝了这份邀请,虽然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有同样的机会了,但你成为公司里最赚钱的货币经纪人的机会却大大提升了;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拒绝了大学的入学邀请,现在,你更依赖体育运动的收入了,也就更关注如何取得成功了。
冒险家往往会决定不结婚、不要孩子,因为这些都是他为了实现目标必须做出的牺牲。
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看。例如,你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中期,在企业里的地位已经确立了,但却为了追求艺术选择了辞职。艺术已经成了你的新目标,企业里的工作是你主动放弃的,即使你知道一旦放弃就很难回头。
那些敢于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实现目标的人,大大提升了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我想用一个例子作为这一章的结尾。我认为这个例子很好地阐释了我想说明的问题。
1994年夏天,美国艾奥瓦州73岁的艾尔文·雷·史崔特驾驶一辆约翰·迪尔牌割草机前往威斯康星州,去拜访他突然中风的兄弟。他开了340英里,并因此一举成名。由于视力不好,艾尔文的驾照被取消了。他能驾驶的唯一的机动车就是最高时速5千米的割草机。后来,这个故事被大卫·林奇拍成了电影,名为《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从电影里我们得知,艾尔文和他的兄弟(在电影里叫莱尔)之间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两个人很多年都没有来往了。如今,莱尔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经过一番考虑后,艾尔文决定驾驶割草机踏上旅程。女儿对他说:“这个计划很荒谬。”但他只是说:“我得去看看莱尔。”
艾尔文有一个目标,而实现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驾驶割草机。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割草机。
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女人,女人问他:“艾尔文,你开着一辆小小的割草机沿着州际公路前进,就不害怕吗?”艾尔文说:“夫人,‘二战’的时候我在战壕里摸爬滚打过,我为啥要怕艾奥瓦州的玉米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