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
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
我写我
我写我,真是一个绝妙的题目;但是,我的文章却不一定妙,甚至很不妙。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
,二者亲密无间,因为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按理说,人对自己的“我”
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
依我看,大部分人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视过高的。
这在人类历史上竟成了一个哲学上的大问题。
否则古希腊哲人发出狮子吼:“要认识你自己!”
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吗?
我认为,我是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剖析自己。
然而结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这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拿写文章做一个例子。
专就学术文章而言,我并不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好”
。
我真正满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多。
反而别人的学术文章,包括一些青年后辈的文章在内,我觉得是好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情呢?我还没得到答案。
再谈文学作品。
在中学时候,虽然小伙伴们曾赠我一个“诗人”
的绰号,实际上我没有认真写过诗。
至于散文,则是写的,而且已经写了六十多年,加起来也有七八十万字了。
然而自己真正满意的也屈指可数。
在另一方面,别人的散文就真正觉得好的也十分有限。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也还没得到答案。
在品行的好坏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
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坏?我不通伦理学,没有深邃的理论,我只能讲几句大白话。
我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
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
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
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
拿这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
我尽管有不少的私心杂念,但是总起来看,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一半的。
至于说真话与说谎,这当然也是衡量品行的一个标准。
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