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当下即是生活(第3页)

我们的汉语中有“目击者”

一个词儿,意思是“亲眼看到的人”

我现在想杜撰一个新名词儿“准目击者”

,意思是“有可能亲眼看到的人或物”

“物”

分动植物两种,动物一般是有眼睛的,有眼就能看到。

但是,植物并没有眼睛,怎么还能“击”

(看到)呢?我在这里只是用了一个诗意的说法,请大家千万不要“胶柱鼓瑟”

地或者“刻舟求剑”

地去推敲,就说是植物也能看见吧。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是万世师表,万人景仰。

到了今天,除了他那峨冠博带的画像之外,人类或任何动物决不会有孔子的目击者。

植物呢,我想,连四川青城山上的那一株老寿星银杏树,或者陕西黄帝陵上那一些十几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古柏,也不会是孔子的目击者。

然而,我们这一株南极的“植物”

却是有这个资格的,孔子诞生的时候它已经有三千多岁了。

对它来说,孔子是后辈又后辈了。

如果它当时能来到中国,“目击”

孔子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我不是生物学家,没有能力了解,这一株“植物”

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没有向唐老鸭问清楚:在南极有多少像这样的“植物”

如果有多种的话,它们是不是都是六千岁?如果不是的话,它们中最老的有几千岁?这样的“植物”

还会不会再长?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我脑海中。

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我眼前的这一株“植物”

,身高六厘米,寿高六千岁。

如果它或它那些留在南极的伙伴还继续长的话,再过六千年,也不过高一分米二厘米,仍然是一株不起眼儿的可怜兮兮的“植物”

,难登大雅之堂。

然而,今后的六千年却大大地不同于过去的六千年了。

就拿过去一百年来看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做到了;过去认为是幻想的东西,现在是现实了。

人类在太空可以任意飞行,连嫦娥的家也登门拜访到了。

到了今天,更是分新秒异,谁也不敢说,新的科技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一百年尚且如此,谁还敢想象六千年呢?到了那时候人类是否已经异化为非人类,至少是同现在的人类迥然不同的人类,谁又敢说呢?

想到这一切,念天地之悠悠,后不见来者,我面对这一株不起眼儿的“植物”

,我只能惊诧得瞠目结舌了。

2001年7月2日

马缨花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