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不抱怨的世界最新章节!
第三章抱怨与关系
真诚的分享
我的事业到达了一个瓶颈阶段,我意识到应该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天上班时,我给我的妻子打了个电话,让她从图书馆帮我借回来几本有助于自我提升的书。
晚上回家后,我看到柜子上放着六本妻子给我借的书。我一本本翻看着它们,突然一本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我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所传达的信息。对于其中的故事,我感同身受,并且开始挑战二十一天不抱怨。
我自己买了一本书,用橡皮筋作为我的不抱怨手环。我的一些同事也开始接受不抱怨的挑战。这变成了一场比赛,我们会互相询问彼此处于哪一天,并且分享是什么事件让我们发出抱怨,重新回到第一天。
很快,我们发现,我们很难再在一起喝咖啡闲聊了。我们得字斟句酌,才能在对话中避免抱怨与讲闲话。
最大的变化还是出现在我的家里。一天晚上,我和我的妻子在厨房里接吻,她问我:“你注意到了吗,我们现在接吻的次数比以往多了。”
我们发现,之前回到家后我往往会抱怨当天的工作,这让我们俩心情都不愉快。抱怨并不能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关系。而现在,回到家后我不再抱怨,这让我们俩情绪愉快,更加享受在一起的甜蜜时光。
我用了差不多六个月才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我改变了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这让我变得更加快乐。我现在还经常在车载CD设备中播放这本书的音频,激励我自己继续保持,永不抱怨。
——肖恩·奥康奈尔
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
不抱怨者收获幸福。
——阿布·贝克尔(Abu Bakr)
当你进入“有意识的无能”阶段,你可能会不太舒坦地察觉(意识)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无能)。你开始能够发现自己正在抱怨,但是等你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并且,你仿佛根本无法停止抱怨。你不断地移动手环,但是你的抱怨好像并没有减少。有人曾戏称此阶段为“在我再次抱怨之前制止我”阶段。
很遗憾,许多人在这个阶段就放弃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经常抱怨,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抱怨。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难受,所以很多人把手环丢到抽屉里(或者是恼羞成怒地丢到窗外),暗自希望没人会再问起他关于手环的事情。
如果你现在感觉不大舒服,那就对了!不舒服意味着你正在进步。你上道了,你只需要继续坚持下去。神学家查尔斯·H. 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曾经说过,不论你的进展是不是慢如蜗牛,你其实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尽管你现在还没有办法控制它,但这确实是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
“只要坚持不懈,蜗牛也能爬上挪亚方舟。”
——查尔斯·H. 司布真
最近,我更新了笔记本电脑的操作系统(我就是用这台笔记本电脑写作此书的)。我已经用这台电脑好几年了,非常喜欢它。但是,新操作系统的布局设置与我电脑触控板的方向相反。此前,如果我想让屏幕向下滚动,我的手要在触控板上向下移动。而现在,大部分的触摸屏幕都采用了相反方向的动作,以模拟用手翻页的实际效果。我刚刚更新的操作系统就是这样。
在我写到“有意识的无能”阶段时碰到这一问题,这真的是太意味深长了。使用这台电脑两年多后,现在却要将手指朝反方向移动来控制它。之前的几天,我的手指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原来的方式移动;如此,屏幕上的页面总是朝着我所期望的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可想而知,对此我是有多么沮丧。我明明知道触摸板的方向变了,也一直告诉自己应该朝反方向移动手指,但是这一切都没用。两年多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我无法一下子就改变过来。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训练自己,以重新适应新的操作系统,而这很难受。在这方面,我非常无能,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无能。
现在,操作系统升级一周后,我的手指开始自动地朝着新的方向移动。我甚至根本用不着去想它了。事实上,新的操作方法变得如此自然而然,就好像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操作电脑的。所以说,当你感觉到你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抱怨,同时急切地想要抑制抱怨但是做不到——请你放松下来。记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够控制自己了。
耐心点。改变自己,不再抱怨,以后有的是好事情等着你呢。
我们在前文探讨过,抱怨使你的关注点集中在错误的事情上,将你的注意力从你期望的事情上分散开来;并且,抱怨有碍健康。此外,抱怨还会破坏关系。我写过一本名为《不抱怨的世界2:关系决定命运》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抱怨对关系的不良影响。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抱怨是如何妨碍甚至破坏我们的关系的。
早在1938年,心理学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采访了多位精神病专家以及心理咨询师,试图找到不幸婚姻的共同症结。他的研究发现:幸福的夫妻和不幸的夫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更多不幸福的夫妻认为自己的伴侣爱争辩、尖刻、爱唠叨;也就是说,不幸福的夫妻更爱抱怨。
在《夫妻抱怨性互动分类》(A Descriptive Taxonomy of Couples’ Complaint Interactions)一文中,J. K. 阿尔伯茨(J. K. Alberts)博士写道:“各种研究表明,消极的状态和沟通方式,常会导致不和谐的关系。”
换句话说,不幸福的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这段关系中抱怨常存。
抱怨能够扭曲、减弱,甚至摧毁一段本应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的关系。当我们抱怨时,我们的关系也会停滞不前,渐渐变味。抱怨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的问题上,而不是最初让我们相互吸引的优点上。这种注意力的转向使我们身陷一种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中,并且使对方也感到不满足、不满意。
抱怨也许能够帮助你获得某些社会效应,如赚取别人的关注和同情。有些人的关系甚至就建立在抱怨的基础上。但是,在这样的关系中,那些抱怨的人也应该小心。研究表明,长期习惯性抱怨者如果过度抱怨、负能量过大,最后往往会被那些自己也同样爱抱怨的人排斥。
咯吱作响的车轮能够得到润滑油的滋润。但是,如果叫声过大,它就该被换掉了。
有趣的是,人们往往更愿意向朋友、家人、同事抱怨,同时,大部分人更愿意与比自己抱怨得少的人交游。我们喜欢那些乐观向上、能够激励我们的人,不管他们比我们积极多少。所以,要想改善你与爱人、朋友、同事、孩子的关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抱怨。
对于这个问题,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有机会的话,你是更愿意与小熊维尼,还是小驴屹耳(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人物,经常自怨自艾)共度一天呢?
你可能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负能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会感到精疲力竭。滑稽演员丹尼斯·米勒曾经说过:“这世上有些人以焦虑著称。”这样的人能够耗尽你的精力。对于同样一只只盛有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会说杯子里有一半水,悲观的人会说杯子有一半是空着的;而爱抱怨的人可能会告诉你,杯子中的水没准儿有毒。
“这世上有些人以焦虑著称。”
——丹尼斯·米勒
畅销书作家、精神导师艾克哈特·托尔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痛苦体”。痛苦体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当听到不好的消息,或者是要与别人对峙时,痛苦体就会快速行动起来。也许某些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十分恼人,但是它们能够刺激到你的痛苦体。有些人对这种感觉非常迷恋,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无法戒除的瘾。
我们管这种现象叫“疼痛成瘾”。当你感觉到疼痛,不管是真实的疼痛还是想象中的疼痛,你的身体都会向血液中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其实是一种人类体内自身形成的吗啡和麻醉剂。当你感觉到痛,或者当你在抱怨时引发了情绪上的痛苦时,身体就会释放这种麻醉剂。
它的运作原理是:抱怨引发疼痛,疼痛释放麻醉剂,麻醉剂令你兴致高昂。你可能没有注意到这种因麻醉而高昂的精神状态,因为这种麻醉剂的剂量很小,差不多和浓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差不多。但是,就像喝咖啡成瘾者想要戒掉咖啡因时会屡屡失败,人们若想戒除抱怨也会屡屡受挫。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请记住你和对方身上都存在着一种激活身体的痛感、产生麻醉剂的倾向。知道了这个,你就能够在不自在的交流交往中,时刻保持神志清醒。
在不幸的关系中,一个人单方面或两个人双方面都会向对方抱怨,或者抱怨对方。抱怨令人精疲力竭、空虚失落,并且能够使你自己感到躁动不安、戒备十足。
当你不再抱怨了,也不要指望别人能够立马停止抱怨。这时,你还是应该把抱怨看成是一种毒品。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周围的其他人酗酒、吸烟、吸毒,如果其中一个人脱离了组织,其他人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我自己是这么理解的,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其他从事不良行为的人打内心深处知道自己这么做其实不好,因此当别人不再继续这么做了之后,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多多少少有所抱怨时,我们会感觉到不舒服。我们的振动能量不同,振动能量不同的人会互相排斥。
理查德·巴赫(Richard Bach)在《梦幻飞行》(Illusions)中曾写下一则简单深刻的真理:“同类相吸。”同样类型的人,不管他们是乐观还是悲观,总是吸引具有同样能量的人。我们都是散发着能量的人,如果我们的能量具有不同的频率,我们是不可能合得来的。
其他人也许不仅不会支持你,反而会在你不抱怨的积极转变的旅途中妨碍、阻挠你。这很遗憾,但事实往往如此。
1967年,一个猕猴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人员在猴子的笼中放了一个玩具,一旦猴子们试图接近这个玩具时,实验人员就会惩罚它们(具体惩罚措施没有披露)。
后来,实验人员往笼子里放了一只新的猴子,这只猴子没有因为靠近玩具而受过惩罚。但是,其他的猴子会在新猴子接近玩具时惩罚它;那些没有参与惩罚袭击的猴子也挑衅地弓起背来,跃跃欲试。
朋友、家人、同事,甚至只是认识的人,他们都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威胁,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接近美好生活这个“玩具”时。尽管你在努力地尝试着去做一件对你真正有益处的事情,但是很多人会阻挠你的行动。讽刺的是,一旦你真正变成了一个更快乐幸福的人,同样的人又会过来问你快乐的秘诀。这时,你就笑着给他一只手环吧。
关于抱怨,人们最大的误会就是:他们觉得只有抱怨才能让别人做出改变。然而,事实上,当你向别人抱怨的时候,你其实是在认定对方会做你所抱怨的这件事情,而对方往往更可能会重复这种使你产生抱怨的行为。
你对别人(包括自己)的抱怨从来都无法带来积极的改变。
当你说“你总是把袜子扔在地上”时,对方会继续把袜子扔在地上。这就像是《星球大战》(Star Wars)中绝地武士的那些控制对方思维的小把戏。你的评论使他们在心目中认定自己就是一个把脏袜子随手扔在地上的人,所以他们会继续做出这种行为。更好的方法是:说出你的期望;当对方开始朝你说的方向努力时,给予真诚的表扬。
我认识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堪萨斯市,每周都举行聚会进行“小组治疗”。她们会在一家墨西哥风味饭馆碰面,一边喝点小酒,一边抱怨男人。据我了解,她们的主题主要是:“所有男人都是狗!”
想想看,你和朋友们在一起花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抱怨你身边的男人是狗,回到家后,毫无疑问你会认为那个坐在沙发上的男人其实就是一只狗。你的头脑会为你的预言寻找依据,你的抱怨会变成一个必然会实现的可怕预言。
无怪乎,这些参与“小组治疗”的女人没有一个能和男人维持健康幸福的关系。她们想不想要健康幸福的关系?当然想。但是通过抱怨,她们向外发送出“男人是狗”的振动能量,使得她们不由自主地在男人身上寻找“狗才会做出的行为”。
寻找就必寻见。她们用自己的抱怨创造了自己的现实。
也许你会觉得,你的伴侣并不理想,你只是和一群有着类似问题的人一起交流经历、互相扶持。但是,仔细想来,抱怨其实会使人更加不快乐,因为抱怨使人认定自己的关系是有问题的。
语言表明思想,并且能使思想更加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所以,在抱怨的时候,你其实是在排斥那些你期待、渴望的东西。抱怨让你亲手送走那些你声称想要拥有的东西。
一对夫妇(在此我们暂且叫他们罗兰德和洛林)有一个女儿,他们认识了另一对夫妇,那对夫妇正好有个儿子和他们的女儿同龄。四个大人间有很多共同点,小孩也喜欢在一起玩,所以两家人经常在一起相聚。然而,过了几个月之后,罗兰德夫妇开始有点害怕四人相聚了。
一天晚上,洛林说:“我真的很喜欢他们两个人,可是她每次一跟我说话,就只会抱怨她先生。”罗兰德回答说:“他也是,他总是抱怨自己的妻子。不仅如此,他好像还打定主意要找出我俩之间的问题来。”
若你直接跟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交锋,那也就算不上是抱怨了。
觉得自己悲惨的人不但喜欢把别人也拖下水,还喜欢从别人身上找自己抱怨的依据。久而久之,这对夫妻找借口疏远了这家人,最后终于和他们断了联络。
想要不再抱怨,那么你就需要开始练习掌握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上文故事中提到的那对爱互相抱怨的夫妻,他们其实应该直接与对方好好沟通一下,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而不是去向自己的朋友抱怨。
这看上去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当人们在老板那边受了气,他们会向自己的伴侣抱怨;在伴侣那边受了气,他们会向自己的朋友抱怨……他们会和所有的人抱怨,唯独不去跟那些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沟通。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感觉到失望透顶,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与别人的关系。
关系有两个作用:
1.·带来快乐。
2.·助人成长。
快乐是我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获得的宝贵感受,成长则是源于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想起那些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当我们与别人结交了一段时间后,一些之前就存在的旧问题会开始重新浮出水面。美国“我的姐妹”乐团(She-daisy)曾经在一首名为《别担心》(Don’t Worry ’Bout a Thing)的歌曲中这样唱道:“我们的身体里存着一些垃圾。”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能让你意识到之前就已存在的问题,解决体内的垃圾。
“人们不可能自己白白受苦,让别人好过——其实,每一句抱怨都含有报复的成分。”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要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人并不会直接与当事人沟通,而是会责怪别人,向朋友抱怨,并在自己的抱怨中扮演受害人的角色。而关系的存在,能够帮助人直面问题,并一步到位解决问题。
不去和引发问题的人谈,反而去找另一个人说,这就相当于制造了一个“三角问题”——也就是说,你和某人之间有点矛盾,但和另一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找当事人解决。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之间存在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
三角问题是一种无效的抱怨,它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永远存在。
在你的人生中,你可能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你的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手足很不满,却跑来找你投诉。于是,你这个睿智、仁慈的家长便介入了孩子们之间的事务——你要不就是劝诫这个不满的孩子,要不就是雪上加霜,亲自去找另一个孩子兴师问罪。短期来看,你可能化解了当下的困境,但你没有给予孩子他们在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时需要的方法,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处理他们未来生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你允许这个抱怨的孩子在当前的情况下继续当受害者,而且让他继续维持这样的“三角”模式,去应对此后人生中的挑战。
当然,你是想帮助、支持孩子,但是当你试图解决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时,你并没有树立起健康沟通的榜样。甚至,你还无意中给予孩子错误的鼓励,让他们今后习惯性地请你介入他们的冲突中,不管情况严不严重、事情重不重要。
你最好让他们彼此沟通,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化解彼此之间的冲突。这么做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份重要的礼物,教他们学习健康沟通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这么做也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己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问题在一些教会里也存在着。最近我听说,有位牧师向一位牧师说起另一位牧师领导教会的方式。滔滔不绝讲了几分钟之后,那位倾听的牧师(他一直保持沉默)按下了电话的扩音器,打给被非议的牧师。
被非议的牧师接起电话,之前一直在倾听的牧师说:“艾德吗?我是杰瑞。我和麦克坐在一起,他正在分享他对你和你们教会的看法。我不想变成这个三角问题里的一角,并且我知道你一定很愿意听到他想分享的内容。所以,下面就让麦克跟你讲。”
麦克目瞪口呆地坐着,满脸通红。他嗫嚅着说了些自己的意见,然后就让杰瑞挂掉了电话,站起来颤颤巍巍地走出了杰瑞的办公室。
那一刻,麦克牧师清楚地收到了这个讯息: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正直的事;而杰瑞也设定了明确、严正的界线,确保自己不会再被卷入麦克的闲言闲语里。
还有一个事实你也必须认清:你之所以会注意到另一个人有缺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就像那些觉得“身边的人都满腹牢骚”而来索取紫手环的人通常也会习惯性地抱怨,你会发现别人身上惹自己厌恶之处,就是你和他们的共同点。只是,你对自己个性中的这一部分,还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在另一个人身上注意到这个缺点,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认出它,并且加以修正的一种方式。
“如果我们自身不存在缺点,那么我们也就不会那么乐于挑别人的毛病了。”
——拉罗什富科(Fran·ois de La Rochefoucauld)如果你非要指出别人的不足,不妨先审视一下自己,看看你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请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察觉到这个缺点并进行改正。当你发现并开始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说当你开始接受自己的癖好后,你也就不会再因为别人身上的同样问题感到心烦意乱了。
还有,相反的道理同样也适用。出于同样的原因,你会在别人身上看到某些自己欣赏的优点——你自己也有这些优点,这也是你的特质。你欣赏的别人的优点其实也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这些优点可能正在你的体内潜伏着,如果你聚焦于此,在自己身上认真寻找而且好好培育,你就会凭借着专注力,让这些优点浮现出来。
你不只是通过思想和言语创造了自己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在影响着周遭的人。每个人的能量都会影响到关系的发展。关系就像一条大河,蜿蜒前行;关系中的人也被水流裹挟着,有时候可能根本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就被水流冲离了原来的方向。
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能够帮我们认清关系如何影响人,以及在关系的影响下人们如何趋同。下次坐在观众席里,当大家开始鼓掌时,请注意一件事:如果掌声持续时间够长,人们就会渐渐开始以同样的韵律拍起手来。掌声会渐渐形成一种韵律,人们会保持同步的节奏鼓掌。这种现象被称为“曳引”作用(entrainment)。
人们在关系中互相曳引。
这样的现象,在我面对大批观众演讲时曾经证明过多次。演讲中我让观众持续鼓掌,直到我请他们停下来为止。有时候,同步的现象只需要几秒钟就发生了,有时候则要等一两分钟;无论如何,它最后一定会出现。掌声渐渐有了一种拍子、一种节奏:观众们开始有韵律地鼓掌,就像是同步的人类节拍器——他们之间相互曳引了。
曳引正如地心引力,它也是一种原理。它不好也不坏,只是存在着;而且它也像地心引力一样,随时都在运行。你一直都会与周围的人们保持同步;你曳引着他们,他们也曳引着你。当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边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越来越多了。当你自己渐渐不再抱怨,你身边人的抱怨也会越来越少。
要想改善自己的关系,不要坐等别人停止抱怨。你应该矢志成为关系中释放积极能量的那个人。你所追求的改变从来不是在“别处”;相反,改变就在你的自身。
“你所寻找的正是自己。”
——圣方济各(St. Francis of Assisi)若想改善关系,就继续提升自己吧。你的为人以及你的语言,影响甚至决定了你的关系。
两个人在一起时,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有机的、不断展开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评论,使对话不知不觉地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一群人之间的对话就好比一群鸟的活动。
你是否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幅画面——一大群鸟在阴沉灰暗的天空中慢慢地飞过,不时调整转移方向?这群鸟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整体,它们慢慢地飞往一个方向,盘旋一会儿,然后又懒懒散散地飞回来。然后,仿佛是听到了什么信号,他们在降落到空地之前突然高飞,形成一个紧密的螺旋形状。
研究鸟类飞行路线的专家们推理认为,鸟群中一定有一只鸟是领路者,指导鸟们的活动。他们做了许多相关研究,试图找到领路的鸟在引导整个鸟群时发出的微妙信号,但是他们根本无法辨别哪只鸟是领路者。每只鸟的行动都影响着鸟群的飞行路径。当其中任何一只鸟决定要往左飞或往右飞、加速或减速、飞高一点或飞低一点,它周围的鸟也会随之做出反应,整个鸟群也就随之改变了飞行路线。每一只鸟的行动都决定了整个鸟群的形状、行动、速度、高度以及方向。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鸟类千变万化的行动,都是千百万只鸟做出的个体决定造成的结果。
人的对话也是这样。其中一个人也许会提到一本书,然后人们就会讨论一会儿这本书。如果这本书是关于野营的,那么对话主题可能会转移到野营这个话题上来。对话就像是交响乐:一段旋律响起,其中一件乐器悄然变奏,然后引出一段新的曲调……如此,管弦乐队不断演奏下去。
在对话中,抱怨往往悄然出现,慢慢演变发展。就像是一只鸟的一个小小的动作最终影响了整个鸟群,一句小小的抱怨也可能最终影响所有谈话者,使人渐渐地情绪低落、语气沉重起来。
这一切都是在不自觉中发生的。一个人会先抱怨一句,如此一来,他吸引到了别人的同情或者关注。而其他人(也许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也想要吸引同情和关注)也开始抱怨起来,并且抱怨的内容好像也比第一个人更加糟糕。你可以想象,人们对于第二个人的抱怨非常同情,异口同声地给出回应。第一个人不想被比下去,于是添油加醋继续抱怨起来;或者第三个人掺和进来,想要把前面两个人都比下去。很快,一场全员参与的抱怨比赛开始了。
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抱怨往往越来越重。下一次当你和别人在一起时,你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当一个人开始抱怨时,后面会发生什么。一般来说,第二个人会说一个主题相同但是结果更加不尽如人意的故事。另一个人想要把前两个都比下去,于是很快所有人都绞尽脑汁想要找出与主题相关的最惨痛经历——本来飞往闪耀光明的鸟群,却坠落在幽暗的山谷。
抱怨是一场竞技活动。抱怨总是不断发展。如果一个人抱怨在滑雪时扭伤了脚,另一个人就会说摔断了腿的故事。然后,第一个人就会抱怨说扭伤更痛,而且恢复时间更长。对此,第二个人会说,尽管一些扭伤比摔伤更痛苦,但他的摔伤无疑是非常严重的,然后向人们亮出自己受伤的腿,展示自己治疗时钉钢钉留下的疤痕。
抱怨是一场竞技活动。
抱怨往往都会走向一个方向——更悲惨的经历。想象一下:你与朋友们聚在一起,这时一个人抱怨说自己在一周之内既丢了工作,又被女朋友甩掉;然后,另一个人诉苦说自己在同一周手上生倒刺、脸上长粉刺。如果是这样的话,其他人肯定会奇怪地看着第二个人,仿佛他脑子有病。抱怨的程度总是不断增强的。
关于抱怨的特点,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英国喜剧《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在1974年发行专辑《皇家剧院现场演出》(Live at Drury Lane),其中有一个段子《四个约克夏人》(The Four Yorkshiremen)就讽刺过这样的情形。
在这段短剧里,四位严谨优雅的约克夏绅士坐在一起,品尝着昂贵的红酒。他们的对话起初是积极而正面的,然后就微妙地转为消极而负面的;随着时间进展,他们开始以抱怨来互相较劲,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刚开始,有一个人表示,几年前他能买得起一杯茶就算很好运了。第二个人想把第一个人比下去,便说他能喝到一杯冷掉的茶就算庆幸了。
其他两个人也加入了,抱怨的声浪加速蔓延,他们的论调迅即演变得荒唐可笑,每个人都试图证明,自己过的才是最艰困的生活。其中有位绅士一度谈到自己成长时所住的房子有多么破烂,第二个约克夏人则转动着眼珠子说道:“房子!有房子住就很不错了呢!我们以前只住一个房间,一共有二十六个人,什么家具都没有,地板有一半不见了,我们怕掉下去,就挤成一团缩在角落里。”
抱怨就这样你来我往,持续不断……“噢!你真幸运还有房间住呢,我们以前都住走廊!”
“噢,我们以前还梦想能住走廊呢!我们是住在垃圾场的旧水箱里。每天早上醒来,都有一堆臭鱼倒在我们身上。”
“呃,我说的‘房子’只是地上的一个洞,用防水布盖住,这对我们来说就算是房子了。”
“我们还从地上的洞里被赶出来,只好住在干掉的湖床上。”
“你们有湖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曾经一百五十个人挤在路中间的一只鞋盒子里住。”
最后,其中一个绅士觉得抱怨太离谱了。他深吸一口气,坐直身体,眼神坚定地说道:“好了,好了。我曾经每天早上十点起床,每晚睡觉前半小时喝一杯硫酸;每天在磨坊里工作二十九个小时,还得自己付钱求老板让我工作。当我们回到家,我的父母会杀了我们,然后在我们的坟墓旁边唱‘哈利路亚’边跳舞。”
想要变成一个不抱怨的人,首先你要把自己的情绪从消极模式调整到积极模式。然而,你身边可能会一直有人向你抱怨或者抱怨你。他们的消极表达可能会诱使你也加入抱怨的活动中,并将这根抱怨的接力棒传送给其他的人。
有一天,我来到一家自助餐厅吃饭。老板领我入座时,我无意中听到有人在轻轻哼唱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太阳出来了》(Here Comes the Sun)。当我排队取餐时,我发现我自己也在不自觉地哼唱着这首歌。
吃完饭后,我到旁边的商店买东西,看到了一个刚才在自助餐厅取餐时站在我旁边的女士。她现在也哼着《太阳出来了》,没准儿就是因为在排队时听到了我哼这首歌。我不禁开始想,有谁会听到她哼的歌并开始哼唱,又有谁会听到那个人哼的歌……我真想知道这能传递给多少人。
我们的语言,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以同样的方式传给别人。我们可以选择通过抱怨来向世界传递负面的情绪,也可以下定决心让抱怨传到我们这边就为止。
我接到一个路易斯安那州的牧师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说:“不抱怨是个彻头彻尾失败的想法!”
我问:“怎么会呢?”
“在我的教会中,我把手环发给大家,并做了一系列相关的布道。但他们还是像以往一样抱怨,一点都没有改进。”
“你花了多少时间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的目标?”我又问。
她说:“我没有完成。我近来日子很不好过,所以我就把手环放到一边了。”
我提醒她,伟大的罗马哲学家普布利留斯·西鲁斯(Publilius Syrus)曾经说过:“大海上风平浪静时,每个人都能够掌舵。”并且,我建议她戴起不抱怨手环,给自己的教众做一个榜样。她不自在地嘟囔了几句,然后很快地挂掉了电话。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接到过她的电话。
其实,不知为何,这位牧师并没有把握住领导的核心理念以及创造积极关系的关键点。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为别人做出榜样。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如果你想要让别人做出改变,如果你想改善关系,那么你就要首先改变自己。
“我们必须活出想要让别人效法的样子。”
——甘地(Gandhi)
我之前提到过,由于不抱怨理念在全球的风行,我有幸在全球多个组织、企业进行演讲。其中,有些领导人本人接受了不抱怨的挑战,努力达到了二十一天不抱怨的目标。在他们的组织、企业里,工作人员士气增长得更快,效益增长得更多。因为员工们受到自己领导的感召,也急于加入不抱怨的行列,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积极的氛围以及强烈的集体感。
然而,有些组织、企业仅仅是邀请我过去演讲,并希望借此堵住内心不满的员工或客户的抱怨。一般来说,这样做几乎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当老板、家长、牧师、教练、一家之主想要订紫色手环,希望“使身边所有人停止抱怨”时,我都特别想随手环寄给他们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注意:若你自己都做不到,那么这是不会有用的。”
如果我自己没有在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之前不懈努力、移动手环千百次,如果我没有诚实地与大家分享自己是怎么一步步改变、进步的,不抱怨的理念就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力。
你想不想让自己的朋友、孩子、家长、配偶、兄弟姐妹、老板、同事以及其他人都不再抱怨?那就必须得有个人带头。必须得有个人敢于坚持自己的路线,虽然这意味着得一次次与身边的人产生摩擦。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人物,并且想要让自己负责管理的人们变得更加积极向上,那么,你要时刻谨记:领导就是冲锋陷阵、永远走在最前面为其他人指明道路的人。
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爱抱怨,并且认为自己属于这个圈子,那么在你短暂的不抱怨之旅中,你会发现自己抱怨得其实比想象的多。并且,同类相吸,你周围的人也是如此。
当我进行二十一天不抱怨的挑战时,在差不多一个多月后,我发现自己能够连续几天不抱怨了。唯独每次一和老友斯科特(化名)通话,我总是会口出怨言。
有一次通电话,我的手环换了四次。我对一个我们共同的朋友说:“在我完成二十一天不抱怨挑战之前,我得躲着斯科特。他总是会把消极情绪传给我,每次我们一说话我就会抱怨。”
她说:“我从来没有觉得他消极。”
我问:“这是真的吗?”
她回答道:“是啊。每次谈话,我们都会快活、乐观地说说彼此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我过了段时间才反应过来这是为什么。也许,是我将自己与斯科特的交流模式预设为抱怨模式。下次他打电话过来时,我下定决心即使是沉默也绝不抱怨。我没有抱怨,而且,他也没有抱怨!
漫画人物波戈(Pogo)有一句话说得对:“我们已经遇到了敌人,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不再跟斯科特抱怨时,我们的对话就不再充满了负面情绪和表达了。
不计其数的人告诉我,他们努力做到不再抱怨,爱抱怨的人现在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所以,要想让你周围的人也减少抱怨,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自己先学会不抱怨。他们会感受到你身上的正能量,因此也会在交往中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负面表达。
想要做出积极的改变,第一步就是接受现状。逼别人做出改变只会让他们更顽固地坚持现状。
前几年,日本遭遇了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袭击。之前,中国也发生过大地震。
这两个国家用不同的口号号召人们做好准备,应对自然灾害。在日本,人们用了“忍耐”“承受”等字眼,而中国用了“战胜”。在日本,如果一栋建筑在地震中屹立不倒,人们会说这栋建筑“承受”住了地震,而在中国,人们会说这栋建筑“战胜”了地震。
地震时,冲击波从震中释放,摧毁其力所能及之一切地面建筑。人的抱怨也是如此:抱怨由内而外释放,对所有听到抱怨的人都会产生影响。我在前面曾经写到过,因为你阅读了这本书,因此你会开始注意生活中的抱怨,并且注意到那些发出抱怨的人——此前,你从来不曾留意过这些。此外,你还会发现,你会讨厌甚至痛恨那些整天抱怨的人。这时,想一想中日两国应对地震时所用词语的不同吧。
如果你想要成为战胜抱怨的人,那会比接受它们难得多。你必须学会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不然,你就可能会把别人归类为爱抱怨的人,并且无意中使不良的关系一直维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