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你的世界

王于蓝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幸福员工守则:快乐工作获得幸福生活最新章节!

    被你忽略的正能量

    一张纸对折,对折,再对折……你觉得你能完成几次对折?

    5次?10次?20次?

    用大一些的纸张?用薄一些的纸张?用特殊材质的纸张?

    先试试看。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小实验,人们曾经普遍认为一张无论多大的纸,你怎样对折都不会超过9次,甚至有数学爱好者用了数学推算公式加以证明。纸张的厚度随着对折次数以等比级数增加,同时其面积也在相应递减,因此推算出一张纸对折次数不会超过8,1918次,否则将违反自然原则,绝对不能完成。用于证明的数学公式,即使一个普通的中学生都能理解,于是“一张纸不能被对折9次”被作为一个定律默默地保存下来。理论上,如果能把纸对折9次的话,其厚度会达到一个和它自身相比惊人的数值。长时间以来也有许多人怀疑过,他们纷纷利用手头能找到的纸,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然而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更加验证了这个定律的可靠性。

    直到21世纪初,美国的一档探索节目《流言终结者》试图通过试验,证明这个“流言”或“真理”的真假。节目中,三位试验者进行了试验,开始的时候,他们用钳子夹、用熨斗烫,都没有成功。接下来他们用厚度为0.1毫米、足足有一个橄榄球场大小的纸张开始试验。由于纸太大,试验者用压路机压平纸面,然后用推土机帮助对折,对折进行到了第7次时已经很费劲了,但挑战才刚刚开始。最后,试验者完成了11次对折,最终打破了这个“流言”。尽管试验过程中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有些夸张,但是在没有违反游戏规则的基础上,他们将“真理”变成了“流言”。

    这个试验的成功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人们开始使用不同大小、不同材料的纸张进行尝试。2002年,美国一个叫作布兰妮的学生用1210米长的卷筒卫生纸,花费了7小时,成功将一张纸对折了12次。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目前最新的纪录是:2011年4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圣马克中学师生们将一张接近4公里长的卫生纸,花费了4个小时,对折了13次。

    一张普通的纸,如果能对折21次,它的高度是13421米,而珠穆朗玛峰也只有8844米。为什么我们连一张纸的“极限”和“能量”都难以评估呢?原因在于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智模式。对于一张纸尚且如此,何况一个人呢?

    一百多年来,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田径场上最扣人心弦的场面。在奥运史上,短跑健将不断刷新百米短跑的纪录,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人能打破10秒的纪录。于是从那时起,关于人类究竟能跑多快的争论便开始了。最终,全世界公认这样一个“科学论断”:百米短跑突破10秒大关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类的极限速度。

    1968年6月,美国的吉姆·海因斯在萨克拉门托举行的美国锦标赛半决赛中,创造出9秒9的新世界纪录,一举打破了10秒的“人类极限”。海因斯打破10秒记录的同一年,马上又有两名运动员同样跑出了9秒9的成绩。

    20世纪60年代到近几年,不断出现百米记录的刷新者,可是“人类极限定律”也没有闲着,科学家、生理学家及体育研究者通过一个叫作“曲线求律法”的公式,得出了新的“科学论断”:人类在百米比赛中最快不能少于9.6秒,否则就会出现股四头肌腱和膝盖间连接点撕裂的情况。

    像海因斯横空出世一样,一个叫博尔特的牙买加人让全世界为之震惊。2009年8月16日,柏林田径世界锦标赛100米决赛中,博尔特以9秒58获得冠军,并再次大幅度刷新百米世界纪录。

    正是人类对打破限制的渴望,所以超音速飞机被发明出来了;地面上的汽车越跑越快;人类登上了月球;建造出了超过100层的大厦;培育出克隆羊;发明出无所不能的电脑……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只有不断打破自我限制,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使自己的世界不断更新,不断刷新人生记录。

    不可思议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20世纪40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在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企业管理学、成功学等领域被发扬光大。

    简单来讲,心智模式就是一种思维的模式,是一种对人或事的态度。在培训界或成功学领域,有一个古老的推递公式:思维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命运源自思维,心智模式的变化是一切变化的开始。

    2010年8月5日,当地时间下午两点,一组智利矿工在圣何塞金铜矿作业,山体滑坡造成一条隧道发生塌方,地下700米处的一个应急避难所的矿工们被困在井下。

    从遇难到被救出,矿工被困了69天,比历史上最长的被困时间还长了19天。在塌方事故发生的最初17天内,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否幸存。当营救人员将钻探仪送至他们的地下避难所后,矿工们向地面传送了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我们全部33人都在避难所里,我们状况良好。”这一下子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新闻,他们生存的每一天都在创造奇迹。

    对于智利矿工的生还,可以说是矿难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事故发生的那一瞬间,每一个矿工都已经感觉到自己离死神不远了。随着被困时间一天一天的延续、生活补给品的减少,被困矿工难免绝望。经历过灾难困境的生还者都有这样的恐惧,真正使身体倒下、生命耗竭、精神崩溃的原因,并不全是环境的恶劣和生理的衰弱,更重要的原因是等待救援却久久没有结果。

    在未被发现的前17天,如此“漫长无期”的时间里,受困矿工给自己安排了合适的生存规划。首先他们对给养进行了规划,每名矿工两天的给养是两勺金枪鱼、半包饼干、半杯牛奶。接着他们很快建立了生活区和日常生活秩序,他们还组织了负责监管健康和安全状况的工作小组,保持矿井整洁。他们甚至还任命了小组诗人、顾问、传记作者。

    当他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后,矿工们开始节食。几天后,营救人员通过营救通道用小管子给他们送去了药物和食物。圣何塞金铜矿周围的人们给他们送去了圣经、好莱坞大片和特别食品,以使他们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并且他们每周至少一次通过信件和视频与家人进行交流。

    在一个黑暗封闭、缺少食物和水、长达17天没有任何获救迹象以及69天的地下生活,此时不用谈什么坚强,换成你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处境?失望、痛苦、难过、萎靡不振,许多情况下,在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会因为受难者抢夺生命资源而产生混乱,接下来,受难者无法接受微弱的生命对自己的煎熬,最终选择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正是由于受困矿工对生命的渴望和爱护,他们秉着乐观自律的心智模式,迎来了命运的最终转变。做一个很糟糕的设想,即使智利矿工最终没有得到救援而失去了生命,但是他们至少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是快乐的。

    快乐的心智模式

    什么是快乐?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没有唯一定义的概念。快乐是一种人在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开心。它是抽象的,亦是具体的;它是无形的,亦是有形的。我们触摸不到快乐,但它却能在我们的脸上表现出来。那就是我们的笑容,淡淡的,羞涩的,灿烂的……它证明了那时的我们是快乐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需我们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都笑一笑,那么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即使像孔子这样给人感觉刻板、无趣的人物,也是主张快乐的。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论语》的开篇,就用“悦”“乐”“不愠”四个字,给学习定下了一个快乐的基调。儒家思想中对于快乐的肯定,也明显多于其他各家学说。孔子在学习方面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仍然是学习的快乐精神。孔子对快乐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他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

    可能正因为孔子是一个充满了快乐精神的人,即使他常常碰壁,也总能从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还注意不时地让身边的弟子也放松一下。《史记》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在郑国和弟子失散后,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城东门口,被郑国人看见了,就对寻找老师的子贡形容孔子“落魄得像个丧家犬”。当子贡把这些话转述给孔子听时,孔子反而笑了,自嘲道:“说我像一只丧家犬,还真是像啊!”他竟一点儿也不懊恼。

    对快乐的理解归结于一个词——积极。这联系到一个动机概念——积极心理学。这几年,积极心理学成为了一个很热的关注点。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哪门课程是上座率最高的课程?统计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最受欢迎的课程不是法律类课程,不是管理类课程,也不是经济类课程,而是积极心理学课程。

    哈佛大学主讲“积极心理学”的老师——本·沙哈尔,提出了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模型。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沙哈尔老师的理论,便有了下面积极心理学的“六角星模型”。

    积极心理学=动机+自信+乐观+韧性

    (1)动机:快乐需要意义

    问一个人,怎么样才会使你更快乐?他回答:“我需要更多的钱,我需要有房子,我需要有一个漂亮的妻子……”有没有思考过,快乐的动机是什么?

    大多数职场人似乎都有些急躁不安,换句话说,大家都有一种对成功畸形的渴望。于是,在不同阶段总有不同的刺激源打击着某一部分人。刚毕业的大学生攀比就业单位,工作一两年的新人攀比工资,工作三五年的职员攀比岗位和福利,工作十年的职员攀比年薪,更胜一筹就会令人快乐,略逊一等就会令人难过。大家都在用一种攫取、贪婪、回报的心态对待工作,工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奖励认同。这种过于世俗、过于功利的心态会抵消人们的工作热情,产生懈怠和应付情绪。大家把工作的目的、幸福的标准归结于感官的快乐,于是一个充满渴望的人生不是在绽放,而是在压榨。

    一个人整天忙忙碌碌,虽然赢得了财富,却不快乐,甚至感到痛苦,这是为何呢?这些纷扰归结于一个字:争。如同佛教所说三毒“贪、嗔、痴”中的“贪”,“争”让你的世界充满着吵闹、喧嚣、摩擦、嫌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人仰马翻,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只能容得下一颗自私的心。

    生活中,争的欲望无处不在,而伴随欲望产生的损失也随即发生。权、钱争到手了,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了,快乐不见了;原本不属于你的东西争到手了,心安不见了。你绞尽脑汁,处心积虑,甚至拼死拼活争到手的,不是快乐、幸福、心安,而是烦恼、痛苦、仇怨,以及疲倦至极的身心。

    本·沙哈尔老师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快乐其实很简单,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欲望满满的心中,放下牵挂,开阔心胸,心中自然清静无忧。

    (2)自信:悦纳自我——植入正能量的基础做法在学校,老师告诉我们要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爱身边的每个人,但是最重要的一个知识老师却没有教,那就是“学会爱自己”。

    人的一生跟谁相处得最久?父母还是另一半?都不是,这个人只能是你自己。可是很多人往往对“自己”这个终身伴侣不甚满意,甚至无法接受。拿出一面镜子,看着镜中的自己,很多人看到的是如此,并联想到诸如此类:五官丑陋,满脸雀斑;跟别人站在一起,身高矮人一头,身材更是无从谈起;与人交谈,别人妙语连珠,自己却不善言辞;同身边的朋友进行对比,别人有殷实的家境做后盾,而自己只能拼命去争取一切;看看和自己同龄的同事,别人能轻松完成工作,而自己一点小事总是做不好……怎么看自己都不如别人,痛恨自己天生条件不如人,后天的能力也不给自己争气,到最后自己都不想做自己,在这种状态下还怎么谈快乐。

    如果人人都这样想,那么史冬鹏肯定不快乐,因为有刘翔在的时候他总是赢不了;巴菲特也不会快乐,因为有个叫比尔·盖茨的人总是比自己有钱;所有过了40岁的女人肯定不会快乐,因为她们永远也不可能再次拥有20岁少女的青春……如果人们都这样看待身边的一切,那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感到快乐,因为不管一个人有多优秀,总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他能不能接受自我,这叫“悦纳自我”。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面对自己,是否愿意悦纳自己。

    悦纳自我,首先要接受自己与生俱来的容貌和家庭。接受自己不够俊美的相貌,接受自己不够伟岸的身躯,接受自己贫困的家庭状况。不过,你完全可以去发现自己的可爱之处,去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情。

    悦纳自我,还要接受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接受自己没有优于别人的天赋,接受自己没有惊世的才华,接受自己不是精英也不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但你可以踏踏实实、一点一点地向目标靠近,接受自己与理想的差距,重视自己的成长,不去嫉妒他人所拥有的财富,放下对自己过高的要求。

    悦纳自我,不仅要接受现在,也要接受自己不如意的过去。接受自己年少无知虚度光阴,接受自己走过的弯路,接受自己错失的大好时机,接受自己犯下愚蠢的错误。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是一大进步,直面过错之后应是吸取教训以便走得更好,而不是在悔恨、遗憾中伫足不前。

    悦纳自我,最后要接受未来的失败和错误。未来仍然会不断失败,甚至会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如果奋斗多年仍然没有到达梦想的彼岸,仍要自珍自重,自信自如,不放弃希望和努力。

    (3)乐观:方法总比困难多

    东京有一家高档法国餐厅,生意好得不得了,想要预约用餐起码得等半年。这里的招牌菜就是“木村先生的苹果汤”。主厨介绍说:“这种苹果居然不会烂,可能会聚了生产者的灵魂。”通常,苹果切开后放一阵子就会变质、坏掉。然而,餐厅厨房里被切成两半放了两年的“木村苹果”却没有烂,只是越缩越小,最后竟变成了干果。

    苹果“不会烂”的奥妙何在?答案要到木村的苹果园里去找。木村的果园简直就像荒芜的野山。为什么果园会荒芜到这种程度?原因是从1978年开始,木村就没有在果园里用过一滴农药、一撮有机肥料。木村要在果园里实现自然农业的梦想。让他产生这个念头的是一本日本农业专家写的书。书的封面上写着“什么都不做,也不使用农药和肥料的农业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木村连续好几年没有收入,一家7口人过着赤贫的生活。为了除尽30多种苹果树害虫,木村带领全家人,没日没夜地在不开花、不结果的果园里劳作,用双手和塑料袋抓害虫、喷洒醋液。

    在木村停止使用农药的第8年,果园里开出了7朵苹果花,其中有2朵结了果,这是那一年的全部收成。木村把苹果放在佛堂祭拜后,全家人一起分享。这两个苹果好吃得令人惊讶,木村终于看到了苦尽之后的曙光。

    一个拥有乐观心态的人,看待糟糕的事情的时候,能把糟糕的程度减半,而看待快乐的事情的时候,却能将快乐加倍。

    (4)感恩心态:感激要说出来

    很多中国人给外国人的印象就是腼腆,不善于表达,一句简单的“谢谢”,估计一个人一天即使说也不会超过三次。天气冷了,父母打电话来叮嘱要注意保暖;回家时,妻子为你准备好了饭菜;上班时,有人已经为你擦了桌子;挤公车时,有人给你让出了一个位置……每天总有人为你着想,为你做了一些事,也许你心存感激,可是你是否说出了一句“谢谢”?

    虽然心里有所感激,但是人们往往不会表达出来。人们这样做的理由通常有两个:第一,觉得自己心里明白就好,没必要说出来;第二,虽然别人帮助了自己,但是自己也帮助了别人,所以两人之间就不用那么客气了。

    为什么要这么想呢?为什么不把心里的感激表达出来呢?你藏在心里别人怎么会知道,即便留到以后说,恐怕到最后就失去了这个机会。感激是一门学问,掌握好了不但别人舒服,你自己也会因为大胆的表白而感到愉悦。

    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首先要“诚心实意”。“谢谢”两个字不能只是寒暄、客套,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感谢对方的愿望。其次要“直截了当”。向对方表示谢意的最好方式是当面感谢,不要委托别人,也不要含糊其辞地让人听不明白,更不要怕别人知道你要向他道谢而不好意思。再次要“指名道姓”。如果你要感谢一同帮你办事的几个人,那就不仅仅要说概括性的“谢谢大家”,而且要一个一个指名道姓地向他们表示感谢。最后要“主动及时”。马上找上门去,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向对方传达你的谢意。

    (5)生存基础:身体也重要

    50岁之前,用命换钱;50岁之后,用钱换命。每个人都有一瓶生命之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蒸发。年轻的时候这瓶水还有很多,于是不经意倒出一点,当时并不影响生命的质量。然而到了一定年纪,别人的生命之水还剩下半瓶,而你的却寥寥无几了,这时候身体的债主就找上门来了。

    (6)韧性:不轻言放弃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把一些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进行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无论怎样挣扎都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在对狗进行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蜂音器一响,大部分狗不但不逃避,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会卧倒在地,并开始呻吟和颤抖起来。

    但并不是所有的狗都如此,实验中总是会有三分之一的狗依然尝试逃离。通过这个实验,塞里格曼发现,大部分狗本来有机会逃避,可是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样的现象被他称为“习得性无助”。

    后来,一位日裔美籍研究生广仁把人作为实验对象,做了一次类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大部分人在多次无法解决问题的状况下变得无助,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愿放弃。

    通过两个心理学实验,人们发现,即便是将动物和人置于绝望的环境中,人为地让他们无法逃脱失败或惩罚,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个体不会放弃,还是会做“徒劳”的挣扎与努力。

    现实也正是如此。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挫折,然而每个人应对挫折的方式却又不同。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很多人往往都能在事业初期充满了奋斗的热情,保持旺盛的斗志。在这个阶段,普通人与杰出人士的差别不大。然而用不了十年,顽强者与懈怠者便显示出了差异。前者能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而后者则丧失信心,放弃努力,于是便出现了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