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被日本人视作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
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还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
因此,日本人也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
这个词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就有如下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当然,在唐朝陆羽写就《茶经》一书前,茶更多的是被当成一种药材,写成“荼”
,至陆羽写《茶经》,才有了“茶”
字。
它也从药材变为人们聚会相庆时的最佳饮品。
在书中,陆羽就饮茶的用具、煮茶的器皿、各地各类茶叶的采制之法,以及与之相对的煮茶用水的选择、在饮茶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规范都做了详细的叙述。
有些学者将这本书视为最早详解“茶道”
的论著。
唐开元年间,茶叶由遣唐使传至日本,由于茶是舶来品,每次运来时间间隔很长,加上数量又极为稀少,因此,茶叶传入之初,只在皇室、贵族及一些高级武士当中流行,喝茶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
倘若家中存有几两茶叶,那更是非同一般。
皇家贵族极重体面与排场,为了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茶会。
茶会的举办地往往选在深藏山林的寺庙,或是富丽堂皇的别墅。
茶会举办过程中,为了保持庄重、肃穆、清雅、高贵的氛围,茶会的举办者制定了诸多“饮茶法度”
,也就是规矩。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公家书院茶”
的茶文化。
1190年,在宋朝学禅的日本荣西禅师将归国时携带的茶种,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
这是日本本土种植茶叶的开始,荣西也因此被称为日本的茶叶之祖。
此后,饮茶之风在禅林渐渐兴起。
与“公家”
饮茶不同,佛门中人,尤其是禅宗,追求静、定、思、悟之法,因此,僧侣将饮茶与禅法融为一体,成为禅门修行的重要内容,也就有了“茶禅一味”
的说法。
从这一时期开始,饮茶及其特有的文化开始向民间传播。
室町幕府末期,村田珠光追随大名鼎鼎的狂僧一休宗纯禅师(即一休和尚)学习禅道。
在学禅之际,村田珠光用修禅之道改造自己原先从事的茶事活动,赋予饮茶新的精神内涵,并在奈良建立了自己的茶室“草庵茶”
,成为“奈良流”
的开山鼻祖。
“草庵茶”
的建筑样式非常简单,与当时流行于百姓间的茶室一样,用茅草搭建而成,追求古朴的风格。
步入晚年的村田珠光成为了室町幕府第代将军足利义政的茶道师父。
足利义政喜爱各种艺术,喜欢结交文化人士,身边也有很多艺术侍从,是东山文化的兴起者。
进入幕府后,由于有机会接触足利义政收藏的大量艺术品,村田珠光的禅茶合一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草庵茶”
又与贵族文化相结合,终于使原先的茶文化升华到了茶道的阶段。
因此,村田珠光也被称为日本的“茶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