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金陵十二钗之探春传最新章节!
皇上为了他们拿出来的那点粮食,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比你要一万两千担的,他给你送来八千担,就得欢天喜地地收着了,这已经算是有良心的了,也有大省不断哭穷,最后一万担的目标,只给你两三千担充数的,且这两三千担中,大半还是掺了沙子或是不好的米的,可是户部也没有办法,他们给各省下指标,皇上给他们下指标,下面的交不上来,最后挨骂的还是他们,所以只能苦着脸把他们这滥竽充数的三千担按着一万担记上,所以最后真正拿到手里的粮食跟报上去的数额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就算户部真的把这些全送到了前线,也是不可能够的,探春知道他们素来有这样的传统的,想必到了水彦寻那里,什么也不剩下了,皇上说是由西北暂时供给水彦寻军队的粮草,但是想也知道,到时候,一千担给你记成一万担也是有的,谁让你这个时候正求着人家呢,你若是不同意,那一千担也没有,这还算是好的,若是真碰上跟你有仇,真的就是一分也不给你,到了皇上面前就是哭穷,你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探春一早叫李升昌带着这一万担粮食去见山西巡抚,先将这一万担粮食交到他的手里,请他找到水彦寻他们的时候转交给他们,说是转交,但根本没有探春的人跟着,所以本上就是给了山西巡抚一个机会将这一万担好粮食换成较差一些,这相当于他不用拿出一分,还白赚了一万担精粮,还在皇上那里赚了名声,李升昌甚至都没有透露探春在其中的作用,只说是个人所为,原是东北出来的,知道南安王爷率领军队驱赶外敌,自己早年也曾遭敌军抢掠,所以很是感激,如今出了这样的事,自己愿意出一份力,但是商人不便与官府扯上关系,所以拜托他做个顺水人情,如此一来,他在李升昌和水彦寻面前赚了两份人情,且他也不敢肯定,李升昌会不会真的如他所说之后不会将这件事告诉水彦寻,若是为了这些粮食,真的得罪了他,想来也是得不偿失,所以只要他不算太贪,至少会送一万担粮食给水彦寻。
两个半月之后,沿境所开线路终于到达水彦寻他们驻扎的地方,找到他们的时候,已经断粮十天有余,即便水彦寻亲自安排粮食分配,每日精打细算,也还是没能支撑到他们到来,但总归是比他们预计的已经早了太多了,虽然中间也饿死了不少人,活着的人也因为饥饿几乎都脱形了,就连水彦寻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每次都会给水彦寻准备足够的粮食,但是他跟普通士兵一样,每次只肯吃那么多,剩下的就让他们收回去,自己是不肯再吃的,众位士兵劝不住,又不忍浪费,也就不再多给水彦寻准备粮食了。
所以看到山西巡抚亲自带着粮食找到他们的时候,几乎那里的每个人都将他当作救命恩人,要说这山西巡抚也是聪明,虽然自己每日都吃饱床暖躲在房间里,但是到了这样关键的时候一定是要第一时间出现的,果然,就是水彦寻也很是感动。
当他郑重其事地将那自己已经偷偷换了的一万担粮食交给水彦寻的时候,他就更感动了,他是知道他们在背后的捣鬼的,没想到这位山西巡抚竟能真的交给自己一万担,水彦寻倒是对他刮目相看,倒不是说他真的就知道这位巡抚没有缺数,但是他心中有数皇上大概给的指令是多少,他竟能带着一万担来找自己,就算其中有缺数,也不会差太多,这已经足够他感动了。
这近三个月的时间他们还是第一次真正地吃上一次饱饭,劫后余生的喜悦几乎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水彦寻亲自招待山西巡抚,对他及时赶来营救三万大军和自己表示感激,他也没想到皇上竟然开了两条路,其实之前他一直以为只会有南边那一条路,所以当时也想过自己这次恐怕是必死无疑,只是对不起探春和两个孩子,谁能想到自己竟然又一次得救了呢。
席间他才得知这是贾环出的主意,既然是贾环,其中必然有探春的功劳,想到这里,水彦寻长舒了一口气,还好探春在外面,若是两个人都困在了这里,还真是叫人绝望。
接下来山西巡抚所说的话更让他震惊,原来李升昌虽然跟他说了不愿与官府有太多的牵扯,所以他送粮食的事情不必说,但是山西巡抚是什么人,自然不能完全放心,又怕之后李升昌说了水彦寻怀疑自己,倒不如先开口:‘说实话,王爷的感激,孙某受之有愧,不瞒王爷,您也知道,山西境内刚闹过土匪,几年的兵事,境内的粮草被消耗一空,下官就是有心想救济王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但就是这样,皇上的命令既然下来了,怎么也不能叫王爷和将士们在这里饿着,所以我一早想好了,怎么也要想办法给王爷凑出些粮食来,谁知道,这事赶的巧,就在我要下令的时候,有位姓李的商人,说是愿意捐一万两,你说着是不是天无绝人之路,我想着这一万两也能勉强支撑一段日子了,又赶着来救王爷,也就没有留下督促境内粮食筹措的情况,将来若是这里粮食不够了,王爷尽管开口,下官就算再为难,也不能叫将士们饿着肚子。’
他说着观察水彦寻的脸色,故意只透露商人姓李,却并未说明他叫什么,就是想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如李升昌所说,并无私交,只是感激他带兵驱除敌军。
水彦寻听他说完,心中早有了底,谁会平白无故送一万担粮食给自己,姓李的,看来就是李升昌了,不过看如今这位巡抚大人的话,看来探春不想叫他知道其中的缘由,自己装个傻就是了,于是他略显着急地问道:“孙大人,这位商人的名号是什么,也好叫我等回去好好感激人家,素未谋面,却对我等有如此大恩,实在感激不尽。孙大人带人开路已是辛苦,之前境内的匪灾,我也是听过的,真是难为孙大人了。”说着便端起酒杯:“来,我再敬孙大人一杯,孙大人对三万将士的救命之恩,水某与众位将领铭记于心。”
水彦寻先假装吃惊的问李姓商人姓名,后来却又扯到对他的感激之上,假装自己并不是真心想追问他的名号,当然了,自己也确实是不想追问他的名号,自己一早就猜到了,何必追问他呢。
果然孙大人看他如此说,眉笑颜开地端起酒杯连说“王爷客气了”,却也没有丝毫也告诉他这位李姓商人到底是谁的打算。
水彦寻也没有追问的打算。
这件事就这样被孙大人自以为是地遮掩过去了。
水彦寻因为要与他们一起救灾,所以还不能回去,但是怕探春担心,所以虽然知道自有孙大人的奏折呈递给皇上,还是另写了一封信拜托他叫人送到南安王府。
前前后后,自没有水彦寻的消息算起,到再次接到水彦寻的消息,已经小半年过去,再次接到他的消息,探春喜不自禁,拿着那薄薄的两页纸,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抱着已经半岁,却还没有名字的小儿子笑道:“你终于有名字了,你父王来信了,他说你就叫水凌熙哦,都等急了吧,我们终于有名字啦。”之前因为一直接不到水彦寻的回信,探春也始终不肯给他起名字,就连小名也没有起,就是一定要等到水彦寻回信,可以说已经成了某种执念了,如今虽说他暂时还不能回来,但是想着他已经平安了,探春就高兴地不得了,正好朝廷也接到了奏折,知道水彦寻他们得救了,所以惜春和迎春专门来看望自己。
这次见到的探春跟以往完全不同,大部分时间都在傻笑,说着说着,她思绪已经飘远了,搞得惜春和迎春苦笑不得,不过想到之前她那么担心,如今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惜春和迎春也就能理解了。
还好探春虽然傻乐,却也还没有忘记,还有数不清的人正被困在冰雪之中,即便是冰雪融化,也没有粮食可以支撑,地方和户部又有那些花头,所以特地叫李升昌再去扬州,杭州等地再跑一趟,想办法尽可能多的筹措粮食,另外早就写了书信给潘望舒和林子清,叫他们帮忙照看,联系联系当地的大户,看能不能将粮食卖给李升昌,回信是一早收到了的,他们以为探春是为水彦寻,所以答应虽然各地都是不给够数,自己为了避免麻烦,也只能按一定的比例给,但是不必担心,他们会暗地联系当地大户,将粮食集中卖给探春。
探春这件事做的早,李升昌去的时候林子清和潘望舒家中都已经收集好了粮食,只等他过去查看了结账了,所以虽然他们知道是东北赈灾,免不了要抬高价钱,但是看在林子清和潘望舒的面子上,倒也没有狮子大开口。
粮食运回来之后,因探春并没有粮铺,所以特地叫李升昌联系了一个大的粮铺,说自己刚从南边收了些粮食来,想借他的名头,将这些粮食卖给朝廷,到时候分给他一千两的银子,谁想那人以为李升昌是要趁机发国难财,以为他要大赚一笔,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一定要跟他按比例分成,李升昌哭笑不得,无奈只好答应差价分他一成才算是成了。
果然户部无论怎么催都交不够足够的粮食,还有几万百姓等着粮食救命,虽然国库也不富裕,上报了皇上,还是决定从国库出钱买粮,周边的都已经买遍了,这已经算是第二次买粮了,也派了商人代表去南边买粮,这个时候探春示意李升昌将收来的粮食九成都拿出来卖给户部,另一成是留给水彦寻的军队的,他将来回来,不管是户部还是京中都没有余粮,那几万人的口粮总要解决,探春不想叫他那个时候为难,所以有些自私地留了一成。
卖的时候李升昌的意思是户部拿着那些钱,就算咱们要的少,他们也不会拿去买更多的粮,最后咱们替他们剩下的银子只会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所以索性赚他们一笔,拿着这笔钱就是再去买更多的粮食都比白白便宜了他们要好。
探春又岂是不知道李升昌所说的这些呢,只是水彦寻和自己毕竟不是单纯的商人,若是将来被人家发现自己在这个时候倒买粮食,若是价格低了,谁也说不出什么来,但若是价格高一点,将来你说什么,人家都不会信的,你说的倒是好听,谁会相信你这样无私,何况其中牵扯到户部的丑闻,更是掰扯不清楚,探春宁愿自己多吃点亏,拿更多的银子出来买粮,也不愿留下这个隐患,所以最终是以比收购价还低一钱的价格卖给户部的,总共下来,探春要搭进去大概一万两银子。
那位挂名的粮铺掌柜一看李升昌这样的玩法,瞬间感觉自己被耍了,当初说要差价的一成,这样算起来,自己还要搭进去近一千两,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好的是李升昌没有真的跟他计较,该给的一千两还是一分不少的送到了他手里,他只是不明白,他一个商人,来回折腾,还把东西以低于收购价卖出去,到底是为了什么。
李升昌有些无奈地笑道:“莫掌柜就当我是心怀社稷,救国救民吧。”不然他还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解释王妃这一系列的操作。
只是可惜了那几万的银子都白白进了户部那帮人的口袋,这让他很是不平。
有探春这个大手笔,再加上陆陆续续买来的几万担粮食,赈灾的粮食总算有了着落,皇上多日以来的表情总算好看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