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穿越之农家绣女最新章节!
秦大庄继续做着木工,打算把剩下的部分完成。
当婉婉走进秦智房间的时候,发现他还捧着那本书在那傻笑着。婉婉笑着摇了摇头,“小智,姐姐先教你识几个字吧!”
秦智自是十分兴奋。
打开第一页,首先出现的便是“赵”、“钱”、“孙”、“李”四个字。
婉婉很认真地带着小智每个字读了好几十遍。中间还会打乱顺序,考问一下秦智。直到确认秦智真的学会了,婉婉才拿出纸笔,开始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划地教他写。
秦智是个很聪慧的孩子,婉婉教他认字、写字,他很快就能记住,特别是他还学得特别全神贯注。
婉婉觉得这样的学生真好教。
约两刻钟后,见秦智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婉婉便让秦智自己练习写这四个字。
而她坐在一旁,则开始在心里计算着,今天一共花了多少钱。
在绣坊买布料共花了二两四百文,杂货店六十五文,米铺花了一百五十文,猪肉铺三十六文,还有书店二百一十五文,再加上牛车花了二十文,那一共就是……二两八百八十六文。
这样一算还真是用的有点多,相当于人民币差不多三千元。在这种乡村僻野,都抵得上普通人家两三个月的收入了。
自己手上本来有四十三两银子,减去今天的花费,就剩下四十两十四文了。
唉,得抓紧时间挣钱了!
~
看秦智练字练得如此聚精会神,婉婉便不想打扰他。想着还有一个时辰就正午了,快要吃中餐了,那自己就先去做饭吧!
去厨房看了看,除了那昨天采摘回来的野菜,就只剩下刚刚自己买回来的猪肉和送的大骨头。
因为炖汤需要花时间,婉婉也没有想其他,就先把猪骨处理好,开始炖汤。甚至连骨头汤里放什么配菜都没有想好。婉婉安慰自己,就算是净骨头汤,味道也不错的。
还好,后来有发现有几根玉米棒,于是就做成了玉米骨头汤。
等汤开始炖了,婉婉就想起了农家一碗香。可是如果做农家一碗香,不知道家里有没有青椒和鸡蛋呢?
“爹,家里有没有鸡蛋啊?”
秦大庄停下木工,想了想:“没有了”
婉婉本着对农家一碗香的执着,便要秦大庄帮她去别人家里买几个回来。
……
婉婉回到厨房,对着那框子,大部分不知名的野菜,不禁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呆了一会儿,婉婉突然想起来,自家在屋后好像有一个菜园子。不过小智说菜园子里的菜,自家是不会摘来吃的,一般都是挑到镇上去卖。
农家的收入来源有限,除了卖粮食、去打打工、卖绣品,卖菜也算得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收入。
婉婉独自来到后面菜园子里,一大片,被规划得整整齐齐的,散发着生机勃勃的土地出现在眼前。整片园子被划分为一块块相同大小的长方形,而每块区域上,都种着不同种类的蔬菜。
婉婉看着这满院子的蔬菜,她又想起了厨房里那一大筐野菜。心里不由得感叹:自家种着这么多新鲜的青菜,却要靠着那野菜熬日子。
既然自己成了这个家的一份子,那这些菜以后就让秦大庄不要再挑去卖了。
这么多蔬菜即使全卖出去,可能都比不上自己绣一个小小的台屏。倒不如自己努力点多做些绣活拿去卖,这些蔬果就留下来自己吃,改善一下伙食。
婉婉下定决心了之后,便开始摘菜。摘些辣椒,做农家一碗香。又摘了茄子,打算做红烧茄子。
~
婉婉差不多做好饭菜之后,觉着秦智也学得够久了。便来到房间让秦智去温大夫家,叫李素娘带着苏婆婆回来吃饭。
因为苏婆婆病已经大好了,出来走走也不成问题。
等秦智和李素娘带着苏婆婆回来之后,婉婉做的菜都已经上桌了。
等到最后婉婉把炖的汤也端上桌后,便宣布正式开饭了。
“奶奶,爹,娘,小智,吃饭了!”
几个人除了苏婆婆看着这一大桌子丰盛的菜,眼都发直了。红烧茄子、农家一碗香、凉拌蕨菜、蒸水蛋、和玉米骨头汤,四菜一汤,每个人面前还有一碗香喷喷的大白米饭。
李素娘看着这桌色香俱全的饭菜,不由得赞美道:“婉婉,你这手艺,可能连镇上酒楼里的大厨都比不上啊!”
说完还向苏婆婆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因为她认为婉婉能有这样的手艺肯定是苏婆婆教出来的。
苏婆婆连忙笑着解释:“这可不是我教的。婉婉这孩子可能在这方面有天赋,她从小没人教就会做饭菜了,而且那味道可是一点都不输那些大酒楼里的厨子。”
这一夸,除了婉婉自己不好意思之外,其他几个人都是面露自豪骄傲,就连秦智都用那种,十分崇拜的眼神看着她。
婉婉受不了了,她有些羞愧,因为她只是比别人多了一段生活经历,怎么称得上天才呢!
婉婉只得红着脸催促,想要转移话题:“奶奶、爹、娘、快吃饭,小心饭菜都要凉了。”
而几个人吃了第一口,更是赞不绝口。这下婉婉更是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几个人说说笑笑地吃着饭,秦智则是完全被婉婉的手艺俘虏了,一个人闷头大吃。
突然吃到一半的时候,秦大庄似是想起什么来,有些面露难色地支支吾吾:“婉婉,你……你爷爷,他……”
婉婉自然明白秦大庄想要问什么:“爹,你放心,我已经先给爷爷送过去了。”
既然秦勇年自己懒着说不想过来吃饭,让她送过去。正好她也不想跟秦勇年同一桌吃饭,而且,自己还把奶奶叫来了。因为苏婆婆并不知道秦勇年是个怎么样的人,婉婉也不想让她知道。
“好好好,那就好。”
然后几个人就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