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致仕

飞天缆车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圣人就是圣人,我等稍有所怠,就有所对应,实不应该!”

    作为次相,赵诚心里也着实苦楚,政事堂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皇帝不信任宰相了,自然,他们也就丧失了权力基础。

    他现在都后悔了,实不应该配合首相,这让他想起了南汉时,被宦官们支配的场景。

    当时的宰相,就是个盖章的,所有的权力,都被那群自阉而入蚕室的占据,宦官们信任他们,皇帝不管不顾,他们,不愿意屈辱的官吏,只能辞职,回家种田。

    在一群声音变异的官员里,他们这些宰相洪亮的声音着实突出。

    “圣人一向心胸宽广,纳谏如流,往日我等反对之声也有之,可见,圣人非是恶我们拖延,反对,而是恨我等齐心同力,有忤逆之嫌!”

    “前唐以来,何曾有过这般齐心的政事堂?”

    这时,对于政治专研精深的孙钊,在失去了泰半的转运使司衙门后,眉眼低垂,沉默半晌,这才缓缓说道。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而,王宁则更是深受震动,眉眼间,满是懊悔。

    他是皇帝潜邸的人,这次竟然与几位宰相齐声而动,可以说,完全丧失了在政事堂的意义。

    他在政事堂,就是为皇帝看守,而不是背叛。

    其他人也想到了这一层,政事堂异口同声,其实就是对于皇权最大的威胁。

    至于反对什么的,反而是枝节了。

    也正是看到政事堂不在掌握之中,所以皇帝又新设馆阁,以备咨询,从而缓缓代替政事堂的作用。

    他们的初衷,可不是这样。

    他们只是想恢复士大夫的特权,回到之前那种明君贤臣的状态。

    “如今,朝野之间,皆言我等恢复牛李党争乱国之态,可,牛李之争,还党争,这些骂名,怎能承受?”

    崔泉摇了摇头,很是委屈,这样的污名,哪怕以他首相的身份,也承受不起。

    牛李党争,从宪宗到宣宗,四十余年方休,主要是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之争。

    牛党是寒门出身,提倡科举,但却放纵方镇。

    李党是官宦出身,反对科举取士,但又提倡镇压地方方镇。

    由此,一党上台,必贬斥一党入地方,此后让藩镇参与朝政,杂夹宦官,牛李党争后,留下一地鸡毛,文官权势大减,宦官、方镇大起。

    至此,外朝大臣转而依附拥有地方兵权的藩镇,唐末时,酿成了崔胤勾结朱温,来杀尽宦官之举。

    与东汉末,本来是何进与宦官的争权,但引进了地方军阀,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宪宗平灭藩镇的努力,毁于一旦。

    唐文宗只能无奈言之:“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有识之士皆将牛李党争命为唐亡之因,深恨之。

    皇帝将这污水泼下,令政事堂宰相们颜面无存,毁誉参半,读书人,哪个不知牛李之事?

    科举进士出身的,陆陆续续进入朝堂,翰林院皆是,声音越来越大,非议也越来越大。

    换句话来说,他们就是清流,天然的掌握舆论导向。

    若是细究之,欺君罔上的罪名也能参上。

    这几日,弹劾宰相的奏书如雪花一般,但都被皇帝留中不发,其意味,着实深长。

    “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王宁很了解皇帝,若皇帝不信宰相,其攻击就如同秋风扫落叶,而不是现在的不上不下,架他们在火上烤。

    他站起身,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陛下在等待着咱们顺从!”

    “顺从?那就这样不了了之?”赵诚知道顺从的意味,士大夫阶级的特权,就这样放弃了,宰相的威严,也就这般扫地。

    “只能这般了!”崔泉起身,拍了拍衣袖,将毡帽戴起,苦笑道:“现在朝臣一分为二,声讨我等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我这个首相难辞其咎,只能告退了!望诸位戮力而行,再复大唐!”

    不待众人反对,他就缓缓而去,背影莫名地带着些许落寞。

    “唉!”次相赵诚则摇摇头,这场君臣的摩擦,本就是小事,结果稍有不慎,就酿成大事,犯了君臣大忌,只能让首相告罪而出。

    孙钊眯着眼睛,思虑着接下来又该如何行事。

    崔泉可是与钟允章同时的宰相,威望足以压制政事堂,其他几个宰相难有一个匹敌的,但赵诚则不同,他性子较软,哪怕作为首相,也难一家独大。

    这次犯皇帝忌讳,也是崔泉掌控政事堂数年,心思懈怠所致,尤其是灭了江南,朝野威望大涨,一时间得意失去了谨慎。

    首相一走,又添了两个新人,权力的分配,又该重新开始了。

    瞥了失神的赵诚一眼,孙钊嘴角微微翘起,然后又恢复了原样。

    王宁则皱眉不语。

    这次事件,他的损失,仅次于崔相公,因为他失去了是皇帝的独样信任,从此沦为普通的宰相。

    圣宠不再……

    团结的政事团,在首相走后,瞬间一团乱麻。

    争权夺利还是在所难免。

    在收到崔泉的乞骸骨书后,李嘉照例留中不发,反而下旨宽慰,说离不开你云云。

    崔泉也识相,知晓自己真的是恼了皇帝,所以再三请求。

    如此,第四次后,皇帝这才为难之下,允许其致仕回家。

    其年龄,不过五十六岁。

    “君以恩御臣,臣以义事君,贪以是息,而让以是作。”

    这种推让虽然麻烦,但却是封建礼法之一,体现的君臣和谐,毕竟皇帝依靠臣子统御天下,必须讲究。

    会形成一种致仕荣耀、知止求退的社会风气。

    所以,李嘉又给崔泉加衔中书令,正二品,让其安然退休,好聚好散。

    致仕后,崔泉实质上只是中书侍郎,正三品,加衔同平章政事,因为中书门下二省合一,他这个中书侍郎,其实就是首席宰相,赵诚这个门下侍郎,只能屈居次相。

    像孙钊本治只是转运使司衙门的总运使,然后加了同平章政事,白麻宣下。

    这边说一下,由于李嘉把府一级提到了正四品,所以原三省官加升一级,如中书侍郎,从四品到了三品。

    在唐朝,加品级很正常,在大历二年,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从原本的正三品升为了正二品。

    按照唐朝的制度,只有五品官以上退休,才会有半禄。

    崔泉正二品退休,按照李嘉的俸禄改革,正二品年俸是两千石,一半就是一千石。

    照他这样,还得活几十年,那么朝廷就得再额外养一个四品官。

    “五十六岁就致仕,对于唐朝来说,这很不正常,毕竟法定致仕年龄是在七十岁。”

    李嘉思考着,他感觉唐朝的退休制度还是有问题的,七十岁退休,很多人得死在任上,而且这个退休制度只是约定成俗的规矩,你五十岁也可以退休,八十岁退休也行。

    缺乏强制性,利弊太多。

    “看来,我真是个忙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