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沉默的低氧血症(第2页)

还有40家左右的医院收治普通病人,当然还包括方舱医院。”

在邱教授回答完上述的问题,我看了一下记者的问题提示卡。

上面描述道,从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先后有4.26万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而其中的重症专业医务人员达到1.9万名,这个数字已经是我国重症医务人员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他们要尝试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开展对症治疗,给不断恶化的病情按下暂停键。

因为专家组已经明确,要做到有效救治,必须将治疗关口前移。

观察病人的每一次呼吸,盯住生命指征的点滴变化,这是属于重症战场的责无旁贷。

记者看到我拿提示卡,也非常友好,朝我点了点头之后,目光又落到了邱教授身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吐纳之间,口罩都被她撑得老高。

问题倒是非常地人性化,邱教授感觉您现在依然很疲惫,可以想象出当时的严峻,我想问您一下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您当时压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同时,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大量临时改造的病房内有时会出现短暂的供氧不足,邱教授您和同事们是如何习惯带瓶氧气进病区的呢?

“先回答你第一个小问题,当时太累了,躺下来就赶紧睡着。

那时候在ICU里看到的都是命悬一线,都是病重的病人。

一天里,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要进红区去处理病人的急救。

接下来回答你第二个小问题,我们最高的时候高流量氧疗设备一分钟要用50-60升的氧气,是平时的十倍。

平时20张床,扩到60-80张床,氧气压力就会不够,一旦氧压不够了,我们就得马上穿着防护服推氧气瓶去病人床边。

今天看上去就不可思议的是,你要进去病区的时候,每人必须带瓶氧气进去。”

记者听完回答,认真的整理录音笔开关,生怕是忘记了录,或者是半途没电了。

这样的状况,很多记者都遇到过,真那样的话,损失可就大了。

好在这位记者女生极为仔细,不仅从携带的设备上,以及准备的题干都全面和具体。

甚至中途帮邱教授端来了一杯温开水之后,才接下面的提问,关键词是呼吸机和俯卧位通气。

“重症病人上了呼吸机之后,如果供氧情况不改善,下一步就是俯卧位通气。

但是做俯卧位通气是有点难的,病人有气管插管,身上可能有尿管,引流管等等,又是一个镇静的状态,翻过来其实是不容易的,在平时也要五六个医务人员一起。

平时以护士为主,但这时候穿着防护服,大家有恐惧心里是很难做的。

要把这个事情做成,必须让大家觉得这后面有一个医疗团队在支撑着我,所以那时候我们请管床护士来指挥,我们一波查房的医生把病人翻过来,这样保证做到位。”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