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燕王府。
姚广孝仍旧是那一袭不僧不俗的装扮,他向来如此,愣是不愿意公开穿上燕王属臣的冠袍,朱棣也从来没有去勉强他。
在朱棣看来,这种世外高人能投效于自己麾下,完全是一种偶然和幸运,对于姚广孝,朱棣是颇为礼遇的。
起码,在燕王府里的数十位辅臣谋士中,姚广孝所受到的待遇是最高的。
当然,姚广孝也确实为朱棣做出了很多。
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历史上的朱棣造反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大降低。
朱棣“靖难”
称兵前,姚广孝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
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
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
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
这是历史。
然而,这一段历史,却因为一个穿越者的到来,而渐渐偏离了轨迹。
而这,又似是姚广孝和朱棣无法抗拒的宿命。
整个大殿中没有旁人,只有朱棣和姚广孝。
姚广孝上前施礼,低低道,“道衍以为,此番朱允炆离京,是殿下发动的好时机,殿下需当机立断,只要除了他,这储君之位必然为殿下所得。”
“道衍先生,这如何使得?允炆乃是本王的侄儿,本王岂能下得了手?再者说,只要允炆被刺,父皇以及天下人肯定怀疑是本王所为,本王岂不是要背负上一个嗜杀侄儿的千古骂名?”
朱棣摇了摇头。
“殿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殿下能坐得江山,何人敢说三道四?殿下,暗中所为只要不留任何把柄,即便是皇上,也无可奈何。
况且,皇上老矣,殿下拥重兵于北平,雄视塞外,皇上绝不能轻易动殿下。
只要朱允炆一死,这天下间,这诸多藩王皇子,还有哪一个能比得上殿下之雄才大略?道衍以为,皇上必然会将储君之位传与殿下——因为,皇上没有选择。
自古皇权之争,一个明君英主的诞生,多伴有非常手段,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何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殿下,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哪!”
道衍心里一笑,继续劝道。
他心道,别人不了解你朱棣,我姚广孝还不了解吗?你手段狠辣,野心高涨,比李世民有过之而无不及,又岂能会在乎一个侄子的性命和什么千古骂名。
“道衍先生,话虽如此,但本王绝不能这样做——这事休要再提了。”
朱棣还是摇了摇头,“我们专心练兵,等待时机罢。”
姚广孝眉梢一跳,但想了想还是保持了沉默。
半响,他向朱棣躬身一礼,扭头离去。
朱棣缓缓起身,在殿中踱步着。
突然,他的眼中投射出一缕阴森的杀气,沉声道,“蒙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