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骥行三国最新章节!
赵骥对邓芝的面试表现非常满意,决定让邓芝肩负起对阵毋丘俭的任务来,原因一方面是邓芝本身有能力,能干到蜀汉车骑将军兼永安军区司令员位置上的人,没两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则是政治上的考虑,荆襄系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彼此间也是有嫌隙和斗争的,邓芝正好可以作为赵骥挖荆襄系墙角的一块广告和撬棍,给大家看看我赵骥用人是不看籍贯的,只要你有才干就行。
当然,不看籍贯只是明面上的话,实际上赵骥还是防了一手的,派给邓芝的一万人都是自己一手招募来的嫡系人马,原属赵云麾下的兵将是一个也没给邓芝,这样邓芝就只有战时指挥权,赵骥随时可以一纸文书就把他变成光杆司令,加上吞掉了武关的三千人马,赵骥觉得自己这回是赚的。
由于赵骥蝴蝶效应的影响,诸葛亮的下次北伐比原本的历史轨迹提前了两年时间,时间间隔更短,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
古代制约军队进攻时长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粮食,而粮食问题的本质不是产不出足够的粮食,而是在古代的运输条件下,绝大部分的粮食会被消耗在运输途中,所以《孙子兵法》才会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认为运粮成本是军队实际消耗量的二十倍。
其实二十倍的运输成本已经算非常低的了,秦始皇派蒙恬攻打匈奴,三十钟的粮食运到前线只能留下一石,物流成本高达两百倍。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孙权非要头铁去打合肥了,因为吴军采取了用大船载粮的方式来降低运输成本,所以只能沿着有限的几条水路发起进攻,而合肥正好卡在多条水道交汇的关键位置上。
诸葛亮北伐是没有水路可以利用的,而且还得翻越被曹操称为“天狱”的秦岭山脉,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难的一条补给路线,所以往往需要囤积数年的粮食,才能攒够发动一次北伐的本钱。
原本的时空轨迹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前三次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公元228年冬至229年秋),是在同一个粮食周期内进行的。
第四次是被动防御曹真从子午谷的进攻,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之为北伐,而且防守方的粮食消耗要比进攻方少得多,因为可以就近征收补充。
等诸葛亮再次发动第五次北伐时已经是两年后了,而且这一战中蜀汉军队的粮食保障明显不如第一次,在抢收了陇西麦子的前提下,最后仍然躲不过粮尽而还的结局。
现在,因为有了赵骥的支持,诸葛亮不用如原本那般强压内部反对孙权称帝的声音,也就具备了和东吴讨价还价的资本,因此从孙权那边要来了能支撑他再次北伐的粮食。
万事俱备,诸葛亮已在汉中蓄势待发,孙权也在筑台准备登基了,而赵骥则按照自己的计划抢在诸葛亮之前向曹魏发起了攻势。
赵骥亲率大军进入河东郡和当地驻军会和,这么大的动作当然躲不过曹魏细作的耳目,一时间整个魏境风声鹤唳,曹叡急令司马懿率五万大军出洛阳迎战,毋丘俭也提兵两万进驻上党郡襄垣县,视情况再决定是否出壶关南下。
按照参谋部拟定的方案,赵骥带领大军在茅津渡北岸扎营,然后就深沟高垒不再前进,邓芝则分去占到全部一半兵力的万人兵马由此北上,朝着壶关方向前进。
魏军探马很快就把汉军的行动侦查清楚,相关军情以最快的速度摆在了司马懿的案头上。
“子元,你怎么看?”司马懿习惯性地先考教起自己的长子,这既是征询意见,也是对家族接班人的培养。
司马师沉默了一阵才答道:“赵骥此举甚是古怪,他的兵力本就少于我军,自保尚嫌不足,居然还主动出击,而且还分兵,这实在是大违兵家之理呀”。
司马师用手指在地图上点点茅津的位置又说:“不过赵骥驻军的地点选得很好,在这里,他可以占据地利隔河而守,他兵少补给线又短,久峙于我不利,而如果我军强攻的话……曹真已经在这里吃过亏了,父亲也很难比曹真做得更好”。
司马懿点点头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你在这个年纪能看到这一层算是不错了”。
司马师闻言一惊:“怎么,父亲的意思是赵骥驻军茅津还另有更深的用意?”
“如果我军不具备野战击破汉军的实力的话,那就只能退回关内分兵守关,而从茅津无论往箕关、函谷关、伊阙关都不远,赵骥随时都可以集中兵力攻击三关中的任何一处,此颇得蓄势待击、引而不发之妙呀”。
“我记得赵骥好像比你年纪还小?”司马懿含笑看着司马师,“这个年轻人太可怕了,小小年纪,用兵居然老到如此,要是以后更得精进,试问天下还有谁能敌之”。
司马懿此刻并不知道赵骥的作战方案是集参谋部众人之智,数十个参谋反复推演后才完成的,他心中警惕之意油生,狠狠说到:“不能再让赵骥继续成长了,必须得趁现在就尽快扼杀这颗将星,否则将来必成心腹大患”。
司马师本来还在眉头紧锁思考对策,听司马懿如此说,顿时喜道:“父亲可是已经有了破敌之策?”
“我父子之前在上庸和赵骥交过手,他当时用兵还略显稚嫩,要不是魏延及时赶到的话,他可能就战死在上庸了,唉!”司马懿叹了口气,“有此一败后,我专门搜集了赵骥的全部战例,他打仗有个特点,只要能玩阴的,就绝不会明着来,但凡他还有一点办法,就肯定不会跟我们硬碰硬的”。
“赵骥吸引我军主力于茅津,不过是为了掩盖他的真实意图,他的目标是在这里”,司马懿把手指点在箕关的位置,“他肯定分兵去偷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