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词(四)

云笺小字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生命邀约最新章节!

    今天,咱们接着昨天的话题,八卦八卦一代大家苏轼的粉红色的感情故事:

    苏轼在贬谪黄州的时候,并没有借酒浇愁、自暴自弃,天天还是照常生活。爱肉、爱酒、爱友的他,喝淡酒,读闲书,看美人,交朋友,成为诗人的必修课。

    这位在政治风暴中有点偏执狂的文人、不合时宜的醉人、热爱美女的男人,来到这荒野蛮夷之地,短暂的孤寂与痛苦,调动了他敏感的神经,迸发出跳跃性的思维,使他迅速融入当地的生活之中,并非常诗意地活下来,而且活得很超脱,旋风般的忙碌着,哀伤的时候超然豁达,快乐的时候浪漫潇洒,他寻觅到了远离政治漩涡的人生乐趣与超脱的自由。

    邻居有个女生,天天隔着墙听苏轼读书。人总是会对不容易了解的东西充满敬畏之心。这个小女生一天天地听着苏轼读书的声音,渐渐沉迷了进去。她正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家里要给她定亲事了。小女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社会里,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择婿观:要嫁就嫁个读书读到苏轼那种水平的人。

    这句话明摆着给父母出难题!论读书,天下间有几个能超过苏轼的呢?话中真意是:非苏轼不嫁。

    这个理想太不现实了,“非苏轼不嫁”也就只能变成独身终老,以至郁郁而终。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悲伤的死在苏轼的魅力之下,并且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了一个凄美的注脚。苏轼为了这位痴女子写下了这首《卜算子》,成就了一曲爱情挽歌。对于这样一段未能接受的爱情,苏轼每次想起时都不会是快乐的。如果当时两人都是单身,事情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吗?如果某个读书的夜晚,苏轼看到了墙头另一边的她,又会说些什么?还是苦涩的对望着,说一句:“切莫为老朽辜负了你的青春年华”口是心非的话吧?我们既不是苏轼,也不是王姓女子,又哪里揣测得到呢?一切只是在我们的臆想中罢了。

    这个故事虽然感人,但是也有一个疑点:如果王姑娘是苏轼在黄州的邻居,而苏轼这首《卜算子》又写于黄州,那么,王姑娘从夜听读书到郁郁而死的过程有点过于短促了。因为,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由开封来到黄州,元丰七年四月离开,只待了短短四年的时间。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故事又有了另外的版本。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温都监女,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苏轼四十五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十九岁时被贬惠州,六十二岁是贬至儋州。当时苏轼五十多岁,张先七十还纳妾,五十多岁也不算什么的。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据史书载,这诗起笔于苏轼初贬黄州之时,当时苏轼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风波“乌台诗案”,心中自有一番凄凉之感。

    关于王姑娘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故事的发生地不是在黄州,而是在苏轼的家乡,那时候的苏轼勤学苦读。邻家的一位富家小姐迷上了苏轼读书的声音,迷上了苏轼这个人。火热的爱情冲破了牢固的礼教,小姐在一天夜里,出来找苏轼了。

    少年的苏轼面对豆蔻年华的少女,毫不动心,坚决捍卫礼教,抵制住了诱惑。在苏轼正确的荣辱观面前,少女没有做出更加越轨的事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苏轼拒之以礼,恋之以情,两人约定,等苏轼考中了功名,再回家来明媒正娶。

    日子一天天过去,思念的痛苦在一天天缩短。苏轼考中了,中举后的苏轼抛弃了过去的山盟海誓,另外娶了妻子王弗,就是苏轼为之写下千古名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贤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又过了许多年,苏轼想起了年少时的这段风流韵事,便去打听这位小姐的归宿。答案是残酷的:她死守着诺言,不嫁而死。苏轼得知消息后很愧疚,恰逢贬谪黄州,是人生的至暗时刻,便写下了这首《卜算子》。所谓“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说的就是当年那位少女的夜投;“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说的是少女不肯嫁人,孤独而死。

    这个版本是不是有唐朝诗人元稹对莺莺小姐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如出一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元稹的《莺莺传》或者王实甫的《西厢记》。

    这样一段又一段的爱情故事,套用《红楼梦》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说的:“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所以,我们读了之后,图个乐呵罢了。

    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苏轼的爱情故事是真是谎且不表,正月十五快到了,咱们再整那观灯赏月的诗词故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