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世道人心(一)

一袖乾坤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寒门首辅最新章节!

    吴县令之前虽然也同意谢慎在海涂试验种棉花,但只是口头同意,并没有什么实际支持。但如果最后是县衙出资帮助乡绅修建的堤坝,功劳簿上肯定少不了吴县令的一笔。

    当然吴县令想要的肯定不是银钱,这种钱太烫手他不会拿,他要的是政绩,重农桑的政绩!

    况且,这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重农桑,这可是给大明朝棉花种植尝试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三人饮得酩酊大醉,行动不便。王守文、谢丕索性便在谢家睡了一夜。

    这一夜自是无话,却说谢慎翌日起床后,便觉得头痛欲裂。

    这宿醉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少年深吸了一口气,心道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以后可不能再这么山吃海喝了......

    用温水净了净面,又喝了热茶醒酒,谢慎才是觉得稍稍好了些。

    水芸有些担忧的道:“公子这便要出去吗?”

    谢慎点了点头道:“既然棉花已经可以采摘收花,我便要去一趟县衙了。”

    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在这余姚的地界上有一个人是他永远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吴县令。

    徐贯虽然是堂堂侍郎,但那也不可能事事照拂他。至少在吴县令任期内,谢慎不能在明面上和他起什么冲突。

    “等王、谢两公子醒了,便说我去县衙了。”

    谢慎稍稍定了定神,便换了衣衫出府而去。

    少年轻车熟路的来到县衙前,那衙役见余姚文坛正当红的谢小相公来了,忙将谢慎引了进去。

    县尊大老爷曾交代下来,谢慎来了可以不经通禀直接带进县衙,这可是县尊破天荒开下的恩典。

    不过谢慎当然不知道衙役心中所想,只一心思忖着一会该如何对吴县令开口。

    二人一路穿堂而过,转瞬间的工夫便来到了后衙。

    “县尊正在内堂休憩,容小的前去通禀一声。”

    吴县令准许谢慎直接进入县衙,可没准他直接进入后衙。

    如果说前衙是供吴县令办公的场所,那后衙便是吴县令起居的所在了,是完全的私人空间。

    说不准吴县令就在后衙养着几个小妾,若是谢慎冒冒失失的进去和佳人撞了个满怀,那该是有多尴尬。

    所以谢慎要进后衙是一定要让衙役通禀的,这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尴尬事件的发生。

    没过多久,那衙役便折返回来面上带笑道:“谢小相公请。”

    谢慎被衙役引着到了吴县令的书房,拱手道:“多谢了。”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些衙役谢慎可是不想得罪。

    却说谢慎迈着四方步进了书房内,冲闭目养神端坐四方椅上的吴县令行了一记大礼道:“学生拜见县尊。”

    吴县令缓缓睁开了眼睛,幽幽道:“本县听闻贤生刚刚从松江府回来,可是去拜会了徐侍郎?”

    谢慎心道这吴县令消息倒是灵通,竟然对他的动向了如指掌,该不会是派了专人跟在他身边吧?

    不过既然吴县令问到了,谢慎自然要如实回答。

    “回禀县尊,学生确实刚刚从松江府回来,徐老大人也对学生嘱咐提点了几句。”

    你不是要问吗,那就全告诉你,不过当然得略过芊芊喂药那一段......

    吴县令嗯了一声,便话锋一转道:“本县听说谢贤生和王、谢两家在海涂上试种的棉花已经可以采摘收花了,不知确否如此?”

    谢慎心中一沉,这吴县令怎么事事都如此清晓。他这次来县衙为的就是海涂种植棉花一事,却不曾想被吴县令当先说了出来。这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县尊明鉴,棉花种植能够成功,多亏了县尊支持。晚生想着能否由县尊题写一诗,由匠人刻在石碑上立在海涂堤坝前,以示县尊之恩,以章官府之德。”

    谢慎说的如此明了,意思就是让吴县令出这笔修筑堤坝的钱,然后这重农桑的政绩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刷出来了。

    王、谢二家收回了银子,吴县令刷了政绩,岂不是两全其美。

    吴县令显然没有发觉谢慎的情绪变化,兀自说道:“这件事本县从一开始就是十分支持的。现在看到棉花试种成功,自然也是欣慰。本县准备连夜写奏疏送往京师,请呈陛下御览。”

    听到这里,谢慎却是心中大骂吴县令无耻。

    谢慎本以为卖吴县令一个人情,给他在卸任前刷一刷政绩,吴县令就会心满意足。谁曾想这吴县令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竟然想要独吞此功劳。

    奏疏是吴县令写来呈递给天子的,想怎么写当然由吴县令说了算。

    吴县令也许会在奏疏上稍稍提及谢慎,但主要功劳肯定是被吴县令独自占去。

    在大明朝,官员陈写奏疏呈递给天子御览有一整套的程序。

    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奏疏送到京城后都会被送去通政司或者是交到会极门的宦官手中,再经由这一层转圜递到司礼监,转而呈递到御前。

    再之后便是众所周知的票拟批红了,除了像弘治皇帝的这样超级工作狂,很少有皇帝会每一篇奏疏都批复。

    总之经过了一番内阁与司礼监的博弈,在获得了皇帝的默许后,奏疏就会下发到六科廊去,再由给事中抄发分配下达。

    吴县令这种品级的文官,写奏疏呈递给天子御览,走的肯定就是通政司这一条路了。

    通政司会根据奏疏种类的不同分成各个类别,再按照重要性的不同,分批次送到司礼监。

    譬如军事奏报就属于第一等要紧的,必须马上呈递不得有一丝耽搁。又譬如旱灾水患这种,虽然不讨喜但也不能耽搁,属于要紧奏疏。

    至于吴县令写的这种,便算是喜报了,虽然没到祥瑞那种级别,但也差不多了。

    弘治六年、七年这两年实在是有些流年不利的意味,张秋决口、苏松水患接连爆发,朝廷也委派刘大夏、徐贯两位能臣前往治理水患,弘治天子可是被忙的焦头烂额。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