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震惊

上山打老虎额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紫气阁 www.ziqige6.com,最快更新我的姐夫是太子最新章节!

    朱棣显然对域外之事,极有兴致。

    他看着郑和,而郑和则躬身道:“奴婢扬帆,先经天竺,随即远渡重洋,走的乃是当初邓健的路线,先至一处大陆,随之一路沿着这大陆的沿岸前行,绕行了足足数千里,一路向北,抵达了这极北之地。”

    朱棣一面认真地听着,一面低头看着海图。

    郑和又道:“此地亦是土地肥沃,多是白面红法之鬼状,似是分裂为诸国,倒与我中国先秦时相似。”

    “先秦?”朱棣惊奇地道:“是春秋?”

    郑和道:“大抵如此,此地有大小邦国数十上百,彼此攻伐,又或连横合纵,已征伐数百年。”

    朱棣颔首:“征战数百年,倒是亏得他们能闹腾。”

    郑和道:“奴婢也是这样想的。”

    朱棣揶揄地看向张安世,道:“张卿,你不是也对海外的事极有兴趣吗?张卿如何看待?”

    张安世的话却是出人意表,只见他道:“征战数百年……臣才觉得可怕。”

    “哦?”朱棣道:“何以见得?”

    张安世便道:“长年累月的混战,必定使其士农工商,统统都为战争服务,为了不使自己战败,那么必定要舍弃一切毫无用处的繁文缛节,将所有的物资和财货,统统投入军备之中,且必定要推崇武力,一切文人,也势必追求简单有效的阴谋权术,而不会陷入清谈。其对战争空前的重视,也势必会令他们的战术不断的更迭。”

    张安世想了想,也打算引经据典,于是道:“就好似是战国时一般,起初是李悝变法,使魏国强盛,又创下魏武卒的军制,以至魏国强极一时,于是各国为了生存,就势必纷纷变法。此后赵武灵王,开始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达到顶峰,各国见状,必定迅速跟进,此后,便又有了楚国的吴起变法,燕国启用苏秦、乐毅,秦国的商鞅变法。”

    “为使增强国力,外御敌国,各国无不屡屡更迭内政、军事,且使匠术也随之战争,不断的更迭,臣听闻,战国时许多锻造兵器的技艺,即便是放在数十年前,我大明的匠户,也未必能与之争长短。所以臣以为……还是要警惕为宜,切切不可姑息。”

    朱棣听罢,倒是认真思索起来。

    其实对于许多事,像朱棣这样的人,一点即明。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当时天下最动荡的时期,可同时,也是变法和武器以及战术更迭最快的时期。

    几乎数十年功夫,就出现一种新的变法,出现新的霸主,而很快,其他各国纷纷效彷学习,在此基础上,又更迭出更新的东西。

    于是朱棣深以为然地道:“张卿之言,不可谓不深思熟虑,我中原一旦安定,则势必要承平,承平日久,也未必是福。只是而今天下承平,当如何才能杜绝承平散漫之心呢?”

    张安世道:“臣……以为,当定下一些章程,只是如何拟定,却还需太子殿下来主持。”

    朱棣便看向朱高炽道:“太子与张卿、金卿人等好好议一议,拿出一个章程来。”

    朱高炽称是。

    朱棣又看向郑和:“这样说来,这如赤鬼一般的诸国,不可小看,郑伴伴可还有什么要进言的?”

    郑和道:“我大明的诸多财货,都受他们的喜爱,奴婢船上的一些人,与他们交易,即便寻常的瓷器,他们也愿争相购置,除此之外,其国对于航海,也颇有兴趣,其中有佛郎机国,他们精通航海术,还有英格兰国,亦对航海颇有兴趣,奴婢还听闻,他们与东边的大食人,亦是征战不休,只是百国林立,彼此攻伐,实在混乱不堪,奴婢也无法尽言。”

    朱棣听罢,不由得唏嘘,感慨地道:“此地若是出一个始皇帝,更为心腹大患。”

    郑和又道:“至于这沿途,奴婢经一大洲,上一次航行,其实就已抵达该洲东岸,只是此番航行才知此洲之巨,该洲人肤如黑炭,多为土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此地虽不贫瘠,不过许多落脚的船员,一旦靠岸,却容易滋生疾病,幸赖船上备有芜湖郡王所产的药物,竟可治愈。”

    “该洲从奴婢的航程来看,只怕不下中原三倍,亦是不容小觑,奴婢回航时,留下了数百人,于各处的口岸,令他们驻留,待来年再下西洋,再派船只去补给……”

    朱棣颔首。

    郑和又道:“再有天竺国,天竺国亦是百国林立,其中还有诸多当初蒙古人征伐所存之汗国,奴婢此番回航时,再天竺进行过较长时间的驻留,在天竺一大岛,花费重金,购置了土地,建立了一处码头,也了解了天竺的风土人情……”

    朱棣道:“莫非这天竺,与那佛郎机所在之国,也是先秦之时吗?”

    郑和道:“正是。”

    朱棣:“……”

    朱棣心里其实觉得很意外!

    说实话,朱棣其实是有些不理解的,在根深蒂固的思想之中,至少朱棣是认为,天下遂归于一统乃是常态的事。

    所谓大一统,早在汉朝时,就已成了深入骨髓的主张。

    原以为天下其他各洲,也必是如此,今日方知,原来大明才是那个异数。

    朱棣皱着眉头楠楠地道:“诸多汗国……”

    他背着手,皱着眉头,来回踱步,显得心事重重。

    张安世看着不语的朱棣,骤然明白了朱棣的心意。

    说到揣摩上意,乃是张安世的长项,于是气势汹汹地道:“陛下,暴元祸乱华夏有百年之久,不曾想,这域外竟还有这样多的暴元残党,太祖高皇帝虽以布衣出身,却驱逐鞑虏,陛下乃太祖高皇帝高皇帝子孙,理应继承太祖遗志,驱逐暴元,还我……还天竺人河山。”

    一下子的,这话就像突然炸锅了一般,下头百官开始窃窃私语。

    他们深知张安世是个什么德行,这家伙平日里还算平和,现在却突然气势汹汹的,十之八九这家伙是揣摩了上意。

    可若是陛下如此……这莫非是要……

    朱棣听罢,则是微笑道:“元人残暴,使我华夏涂炭,不曾想,天竺人竟也遭此劫,哎……”

    郑和在旁道:“陛下,其实……那蒙古诸汗国,还未深入天竺,大多只在西域一带……这……”

    张安世立即道:“这就更糟糕了,暴元侵略成性,势必要南下,到时……”

    朱棣没等张安世把话说下去,便压压手道:“好了,好了,天竺国的情形,先上一道章程,再做定论。”

    顿了一下,突然想起了什么,却是看向郑和道:“至于那捉拿的赤毛鬼,过几日押解来见。”

    郑和道:“奴婢遵旨。”

    一场朝会,就此结束。

    朱高炽出宫的时候,领着张安世。

    二人先是一前一后,此后并肩而行。

    朱高炽这才低声道:“方才在御前,你那一番话,颇有道理。只是现在父皇要本宫上一道章程,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张安世笑了笑道:“姐夫,从前有一个说法,叫宰相起于州郡,勐将发于卒伍,倘若如此,或可解决了。”

    朱高炽背着手,学着朱棣的样子,阔步而行,一面道:“可是安世,你不要忘了胡惟庸。”

    所谓宰相起于州郡、勐将发于卒伍,这里头涉及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地方上有经验的官吏和武将,他们在一步步上升的过程中,势必会培养出大量的亲信和下属。

    譬如一个人,在经历了知县、知府、布政使的过程中,他定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一个班底,而这个班底之人,随着此人最终进入中枢,甚至成为宰相或者内阁大学士,那么此人不但获得了中枢大全,而且其门生故吏,也遍布于天下,经过他的培养之后,其门生故吏也担任各处要职。

    正因如此,才是胡惟庸败亡,或者是历朝历代,相权尾大不掉的原因。

    当然,历史上也有许多的尝试,既然如此,那么皇帝就干脆频繁地去更换宰相,一两年换一个新的。

    可这样,却又导致了新的问题,即人家位置还未坐热,又有人取而代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政令无法延续。

    因此,现在才催生出了所谓内阁制,内阁制的大学士,往往起于翰林,几乎没有任何地方上的经历,一辈子可能都在京城为官。

    而翰林的工作,往往也只和文字打交道,使这大学士,彻底沦为了秘书机构。

    这样的做法,确实解决了胡惟庸的问题,可新的问题是,相权虽然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且因为没有真正经历过大风大浪,没有治理一方的经验,固然其政治的智慧足够,却无法做到知悉下情。

    张安世自是明白朱高炽的顾虑,便又笑了笑道:“姐夫,这也未必没有办法。”

    朱高炽顿时抬眸看向张安世,道:“哦?说来听听看。”

    张安世却是道:“现在就算说了,姐夫也认为我信口开河,只有眼见为实。至于这章程的事,就交给我吧,我送一份大大的章程给陛下,保管陛下满意。”

    朱高炽笑了:“你这家伙……”

    他露出几分无奈之色,却没有继续说下去。

    对于张安世,他是极度信任的。这家伙是他从小看到大的,折腾的本事有,可办事的本领却也不少。

    当即,他道:“父皇性子急,你赶紧一些,否则到时必是本宫要受父皇的责备。”

    张安世信誓旦旦地道:“姐夫放心便是了。”

    朱高炽此时又想起什么来,便道:“那天竺国,你为何要喊打喊杀?”

    张安世道:“倒并非针对天竺人,而是……我听闻,天竺人历史上饱受侵略,实在不忍……最初的时候,听说先是什么波斯人攻入过印度、此后又有马其顿人,再之后更有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波斯人、突厥人、现在竟连蒙古人也虎视眈眈,这数千年来,征战不休,无一日安生,所以……“

    朱高炽倒吸一口凉气,好家伙。

    张安世所说的这些入侵者,有一些是朱高炽闻所未闻的,却也有不少……是他略有耳闻的。

    比如安息、月氏、波斯、突厥等等。

    不过以上诸国,不,准确的来说,这甚至谈不上是国,对于朱高炽而言,说他们是诸部更合适。

    毕竟这些人许多连称国的资格都没有,譬如月氏,就曾是匈奴人手下败将,汉武帝征匈奴,曾就想联络被匈奴驱逐的月氏人,一同对匈奴动兵,可惜月氏人被匈奴人打出了阴影,再也不肯东进,没想到……他们居然南下了。

    至于突厥,也算是熟人,只不过……唐朝时,早已被驱逐,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些突厥人,竟还能在域外死灰复燃。

    朱高炽看着张安世微微带笑的样子,不禁道:“倒没想到,你还有此善心。”

    张安世居然叹口气道:“姐夫,我只是想给长生积点德。”

    朱高炽:“……”

    好吧,这理由,他无力反驳!

    张安世平日懒,但是他是一个行动派,回到了栖霞,张安世便立即开始修书,而后叫人将这书信送了出去。

    而紫禁城中,朱棣似是突然有了心事。

    郑和所带来的天下诸国的消息,虽没有给朱棣带来巨大的震动,可带来的思考,却也是不小的。

    冲破了地理的迷雾之后,似朱棣这样的雄主,当真开眼看过了世界,又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思考呢?

    亦失哈见陛下心事重重,看了一下天色,便提醒道:“陛下该用膳了。”

    “嗯。”朱棣澹澹地颔首。

    亦失哈本打算命人传膳,朱棣却突然又道:“明日赐一些东西给郑伴伴,他在外不容易,好不容易回京来,该享一享福了。”

    亦失哈忙是道:“奴婢遵旨。”

    朱棣又道:“你说,张卿所言之事,可有道理……”

    “陛下指的是……”

    朱棣此时却露出了几分感慨道:“历朝历代,在经历了战乱之后,文臣武将,大多精良,所以往往开国之后,总是不免进入鼎盛。可数十年之后,天下承平,文臣得不到历练,武将也因此而马放南山,不出数十年,天下看似是承平,却已有疲态了。看来天下承平,也未必是尽是好事。”

    亦失哈笑了笑道:“不是有一句话吗?叫做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想来芜湖郡王所言是这个道理。”

    朱棣点头道:“是啊,朕思来,不是没有道理,朕的儿孙,现在倒有几分样子了,可若是天下的文臣武将,却大多都是庸碌之辈,只怕也难有成就。”

    亦失哈则是关切地道:“陛下思虑甚多,这样下去,只怕……”

    朱棣道:“朕乃天子,能不思虑多吗?这天下的事,朕不去想,就得让儿孙们想。朕手头不去解决,就得让儿孙们解决。太祖高皇帝,当初也是呕心沥血,定下法度,可终究……不也棋差一着,出了一个朱允炆吗?朕不希望自己如太祖高皇帝一样,留下遗恨。”

    亦失哈想了想,便劝道:“陛下何必忧心忡忡?不妨且看看太子与芜湖郡王殿下,进上的章程便是。”

    朱棣颔首:“只好如此。”

    次日清晨,郑和便来觐见,说是两个赤发鬼来了。

    朱棣顿时提起了精神,满腹好奇,当即便召大臣,要教大臣们也一道来见识一二。

    张安世倒没有急于入宫,作为曾经的锦衣卫头头,还是要对这两个‘赤发鬼’进行一番核查的,确保万无一失。

    这二人,果然是一头红发,相貌是典型的欧洲特征,胡子拉杂,二人滴咕了很久,叽里呱啦的。

    大臣们已经陪着朱棣在殿里等候,张安世才领着校尉押解二人入殿。

    此二人一入殿,顿时引起了百官们的注意力。

    众人看着这二人,俱都是骇然之色。

    古人对于欧洲人的相貌,大多都不适应,只觉得面貌奇丑无比,宛如恶鬼。

    现在当真亲见,更觉得毛骨悚然。

    此二人在殿中站定。

    朱棣作为一个帝皇,还是很能稳住自己的表情的,此时他神色平静,只细细打量着二人。

    这二人居然直接跪下了,开口道:“见过陛下。”

    说的竟然是汉话,虽然这汉话……带着一种类似于杨荣一般的福建口音。

    不过细细思来,这倒也合理。

    这二人被船队抓获,回程时有一年之久,在这船队上,作为俘虏,自然而然也有交流的需要,一年的时间,足够和船上的人学习到一些简单的交流了。

    朱棣认真地观察了这二人半响,才道:“尔二人可有名姓?”

    二人齐声道:“有汉名。”

    朱棣道:“报上来。”

    其中一个道:“我叫二蛋。”

    另一个道:“草民驴球。”

    朱棣:“……”

    殿中顿时哗然了。

    郑和则是急了,慌忙道:“陛下,这可能是船中水手……胡闹……给他们取的名姓……奴婢……”